首页 精选范文 正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上新!南医大近期科研成果速递!

上新!南医大近期科研成果速递!

基于Janus颗粒的结构化碘化油乳液滴微球

有助于治疗临床肿瘤;

补充Blautia和乙酸可逆转

慢性压力促进的乳腺癌进展;

国际首台组合生物人工肝治疗仪通过检验

......

近期

南医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科研进展

上新了一批新成果

小编为你整理了部分成果

一起来看看

樊俊兵及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新成果

近日,我校基础医学院樊俊兵教授及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一区)上在线发表了题为“Janus Particle-Engineered Structural Lipiodol Droplets for Arterial Embolization”的研究论文。我校医工学院硕士研究生陶思建,南方医院影像科林炳权医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佳浩教授、南方医院血管与介入科赵玮博士和樊俊兵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自1978年,日本大阪市立大学Yamada教授提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法以来,以碘化油为代表的液体栓塞剂由于在X光下可显影并能携载多种化疗药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一线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化疗-栓塞治疗。然而,经过40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液体碘化油体系很不稳定,栓塞作用弱,很容易造成血管复通。同时,碘化油经血管还可以流动并沉积到其它组织器官,进而导致不良并发症的产生,如肺栓塞等非靶向栓塞等。

针对上述临床问题,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基础和临床交叉融合优势,经过三年多的不断探索,利用樊俊兵教授前期开发的两亲性Janus颗粒(Sci. Adv., 2017, 3, e1603203; 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802493),通过两亲性的Janus颗粒在碘化油-水界面自组装,构建了液体内核为碘化油液滴,液滴壳层界面为Janus颗粒的碘化油乳液滴微球,实现临床液体碘化油微球化。

兔子肾动脉栓塞结果表明,相比于临床碘化油乳液和栓塞微球,基于Janus颗粒的结构化碘化油乳液滴微球能够适应不同尺度的动脉血管结构,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显影能力,能够长时间沉积在动脉血管中。更重要的是,通过Janus颗粒界面组装赋予碘化油乳液滴微球优异的粘弹形变能力,它们还能够通过弹性形变到达更细的动脉血管(40微米以上),实现血管终末栓塞,展示出优异的栓塞能力。此外,基于Janus颗粒的结构化碘化油乳液滴微球还具有药物包封效率高,药物缓释,广谱载药等特点,有望为临床肿瘤等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技术

基于Janus颗粒的结构化碘化油乳液滴微球用于动脉栓塞示意图

赵小阳/高帅/常港团队合作揭示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全局性DNA去甲基化参与减数分裂重组的调控

9月18日,我校基础医学院赵小阳、李琳课题组,中国农业大学高帅课题组和深圳大学常港课题组在Nature Cell Biology(一区)杂志,发表题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human spermatogenesis reveals a DNA demethylation event associated with male meiotic recombination的研究论文。

精子发生是雄性配子产生的基础,这一发育过程受到精密调控。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变异均能够影响精子发生,进而导致雄性不育。解析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命运调控机制,对于实现人类精子的体外再生,以及男性不育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利用单细胞多组学技术从染色质可及性、DNA甲基化以及基因表达等三个维度,系统揭示了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命运转变的表观调控机制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人前细线期精母细胞中存在一轮全局性DNA去甲基化过程(如图)。基于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揭示了这一轮全局性DNA去甲基化事件参与调控减数分裂重组,且这一过程在人和小鼠中高度保守。

建立高精度的单细胞多组学数据集,首次发现男性减数分裂启动阶段发生全局性DNA去甲基化

此外,该研究发现在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的前细线期精母细胞中存在异常的DNA高甲基化现象,并且富集在重组热点和减数分裂DNA双链断裂(double stand break, DSB)热点,这表明有一部分患者的不育可能与这轮DNA去甲基化的异常相关

最后,研究人员从多个层面证实DNA去甲基化对减数分裂重组的调控作用 ,包括通过使用DNA甲基化小分子decitabine处理细胞,发现decitabine处理组中异常低甲基化重组热点周围的PRDM9结合信号明显升高;通过利用Stra8-Cre;Uhrf1flox/flox条件性敲除小鼠,发现Uhrf1敲除小鼠DNA甲基化水平降低,不但能够引起雄鼠不育,还会导致细线期及偶线期精母细胞中DSB标志物DMC1和RAD51数目的显著增加;通过建立UHRF1过表达和UHRF1-DNMT1过表达的小鼠精原干细胞系,进而移植到Kitw/wv不育小鼠的睾丸曲细精管中,发现无论是UHRF1过表达还是UHRF1-DNMT1过表达引起的细线期精母细胞全局性DNA甲基化水平轻度升高,都会导致偶线期精母细胞中DSB数量的显著减少。与对照相比,UHRF1过表达组减少约24%至30%,而UHRF1-DNMT1过表达组减少约90%。

该研究系统建立了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的高精度染色质可及性、DNA甲基化及转录组数据集,首次发现雄性减数分裂启动阶段发生的全局性DNA去甲基化参与减数分裂重组的调控,干预这一过程会影响雄性减数分裂DSB的形成 。这将为深入研究人类精子发生的调控机制以及男性不育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校赵小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高帅教授和深圳大学常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黄亚萍博士,李琳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安庚博士,南方医科大学杨昕衍博士研究生、崔曼曼博士研究生为本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叶玲教授团队在慢性压力促进乳腺癌进程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长期的精神压力被认为是促进乳腺癌进展的潜在危险因素。然而,关于这一过程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最新研究表明,微生物及其代谢信号在慢性压力促进乳腺癌进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揭示了Blautia及其代谢产物乙酸的减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通过补充Blautia和乙酸,可以增强CD8+ T细胞的抗肿瘤反应并逆转慢性压力促进的乳腺癌进展

这项研究由我校叶玲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郝海平教授以及南方医院姚广裕教授领导的团队共同完成。研究结果以题为“Repressed Blautia-acetate immunological axis underlies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 promoted by chronic stress”发表在Nature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 Commun. 2023 Oct 3;14(1):6160. ]。我校药学院叶玲教授、博士研究生胡婉钰、中国药科大学博士后侯园龙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药科大学郝海平教授、南方医院姚广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塑造宿主免疫系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参与了许多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事件,包括癌症和抑郁症。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时空微生物-表型三角分析方法,将代谢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相结合,以精确地确定在抑郁症和乳腺癌并存的情况下涉及的微生物和代谢物的因果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慢性压力导致了关键微生物Blautia及其代谢产物乙酸的含量减少,进而影响了乳腺癌肿瘤内CD8+ 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这被证明是慢性压力促进乳腺癌进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此外,研究还发现,抑郁症患者的Blautia和乙酸含量降低,而合并抑郁症的乳腺癌女性患者则显示出乙酸含量降低、肿瘤浸润的CD8+ T细胞数量减少以及转移风险增加。这一发现为深入探讨慢性压力、微生物组和乳腺癌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有力证据,为乳腺癌治疗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邵龙泉团队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

近日,口腔医院邵龙泉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MDM2 upregulation induces mitophagy deficiency via Mic60 ubiquitination in fetal microglial inflammation and consequently neuronal DNA damage caused by exposure to ZnO-NPs during pregnancy”的研究论文,口腔医院张艳丽博士后、张玉琳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邵龙泉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妊娠期间,母体和胎儿对外界环境刺激高度敏感,因此该阶段的环境暴露风险也愈发受到关注。纳米氧化锌(ZNPs)已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其可通过环境或生物医学暴露进入人体,并通过循环系统到达机体靶器官,因此,对胎儿发育的潜在风险值得重视。

围绕这项工作,作者对孕期暴露ZNPs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影响展开了研究,发现ZNPs可利用未发育完全的血脑屏障特性,蓄积于胎儿脑组织,并破坏神经元功能。 机制上,作者发现ZNPs进入神经系统后,被小胶质细胞摄取,通过Mic60介导线粒体稳态失衡引发炎症风暴,进而导致神经元出现继发性的DNA损伤。该研究提高了产前ZNPs暴露对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认识,并且对孕期日常使用和临床治疗性暴露ZNP提供了重要参考。

孕期暴露ZNPs干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机制

邵龙泉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口腔生物材料研究,深入探讨医用纳米材料的作用及机制。在邵龙泉教授多年指导下,张艳丽博士后一直致力于纳米材料在发育与再生领域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2项,并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荣获2022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再次荣获中国科技期刊最高荣誉奖——“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这是本刊第10次获此奖项,是广东省唯一获此奖项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获此奖项的医药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是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南方医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为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七部委联合资助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期刊。已被多家国际权威数据库及国内核心期刊统计目录收录。

珠江医院高毅教授团队领衔研发的国际首台组合生物人工肝治疗仪顺利通过产品注册检验

近日,珠江医院转化医学中心执行主任高毅教授团队领衔的组合型生物人工肝转化研究再获新突破。国际首台组合型生物人工肝脏治疗仪通过NMPA医疗器械注册检验,标志着我国生物人工肝临床研究和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组合型生物人工肝脏治疗仪已完成临床前的有效性验证,并通过了NMPA10项EMC和41项新安规的要求,获得医疗器械注册检验报告,标志着该产品产业化技术成熟,步入临床评价阶段。此外,该产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型成果展,并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高毅教授从事肝、胆、胰外科疾病临床研究30余年,针对临床肝衰竭救治面临的重大救治需求,毅然决然选择了生物人工肝这一世界性理工医交叉性科学难题,首次提出了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模式 ,拟将机械型和生物型人工肝的优势相结合,构建出肝功能替代作用更高效、更全面的组合型生物人工肝

目前,第三代组合型生物人工肝脏治疗仪采取非生物血液净化和生物功能的混合化、一体化设计,最大限度减少体外循环量,减少对患者血液系统的冲击;适配多种细胞及多种生物反应器,可针对患者病情需求开展多模式个性化血液净化治疗;高度智能化以及程序机能化,集中统一管理和监控设备运行,操作简单、方便,能提供数据的安全操作。

来源 | 学校新闻网 科研院

编辑 | 魏秋桦

责编 | 林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获“2021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12月6日,中国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论坛上,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在会上发布,《南方医科大学学报》获“2021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TOP 5-10%),是入选此奖项的全国唯一一家医药大学学报,本刊已连续6年荣获此奖项。

此次全国共有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2021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该奖项已经得到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广泛认同,在助力中国期刊走向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学术品牌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来源:学报编辑部

作者:孙昌朋

相关问答

免费阅读的国际医学杂志有哪些?

综合性医药卫生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熬头军医大学学报(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

赣南医学院和江西中医药 大学 哪所 大学 好?

1.排名比较江西中医药大学:在校友会版中,2019江西中医药大学全国排名第288名,相较于2018年的317名,排名上升了29位。赣南医学院:在校友会版中,2019赣南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