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选范文 正文

华夏地理杂志 原住民专辑:土地的未来 《华夏地理》2024年7月刊

原住民专辑:土地的未来 《华夏地理》2024年7月刊

地球是一个奇迹文化|全球

卷首语 · 关于土地的知识更新

撰文:《华夏地理》杂志主编 岑伯宁

本期杂志的其中一个特色部分是原住民摄影师基利伊·于延 记录的几个故事,讲述了全球各地原住民 对自己祖传土地利用与保护 的创新举措。 这组全部由原住民摄影师和作者合作的故事涵盖了许多有趣的方向:格陵兰岛的因纽特捕鲸人 怎样用传统的捕鲸技能来维护自己祖先领地里独角鲸群落的健康发展;澳大利亚东北部 的原住民部落传唱着关于“火” 的故事,这些祖先留下的火种是他们保持林地规模的工具,所有孩童都需要从古老故事中“辨认正确的用火时机”;蒙古国布里亚特人圣山传统 如何保存雪豹等当地物种;夏威夷群岛的“阿胡普阿阿”传统自治社区 如何有效管理岛上珍贵的土地;新西兰毛利 人的语言学校 怎样引导毛利族的下一代恢复自己的文化信心;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印第安部族 建立了一个电影文化中心……在他们祖辈世代居住的地区,“土地”的外延已经得到了更新,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的原住民们从祖先的传统中提炼出许多创新的智慧,来构建更新的、更有效的、关乎环保与文化自觉的知识系统和管理举措。 另一个有趣的部分则要回归到中国的西南山地。 为了研究世界各地蜂类感染传统疫病的原因和寻找蜂群免疫疾病的方法,美国养蜂人Kaite 来到云南维西的柯公山谷, 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以中华蜜蜂 为主体共同进化的动植物世界。 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被驯养的西方蜜蜂不同,中华蜜蜂更为桀骜不驯,同时与深耕此地的傈僳族居民 有着更为紧密的共生关系。Kaite带来的现代养蜂技术,与傈僳族人的传统经验结合,也更深入地介入了中华蜂群的繁衍和生存,形成了这个建立在原始土地上的蜜蜂独立王国。 交流如何带来原始与现代的冲击,传统如何孕育出自然与创新的融合,这也正是我们这期杂志的主题。《华夏地理》2024年7月刊精彩内容提前看

土地的未来

在这组由原著名摄影师和作者合作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的原住民们从祖先的传统中提炼出许多创新的智慧,来构建更新的、更有效的、关乎环保与文化自觉的知识系统和管理举措。

《未来祖先技术:长久幸存》,2021年。| 作品:CANNUPA HANSKA LUGER / 摄影:GABRIEL FERMIN

捕鲸人的明天

撰文:格列布·雷戈罗杰茨基

极地因纽特人世世代代在格陵兰的冰冷水域中观察、逐猎独角鲸。他们认为当今科学家和政府官员有必要对原住民的智慧加强关注。

米凯尔·克里斯蒂安森在凯凯塔苏瓦克岛(赫伯特岛)附近海域的一次捕猎中担任瞭望员。极地因纽特人世世代代划着小艇捕鲸,主要是为了避免独角鲸在其产崽养育之地受到惊扰。| 基利伊·于延

齐拉克·克里斯蒂安森 操弄着他的小艇离开冰缘 ,划进开阔水域, 去追逐一头独角鲸。 这名35岁的极地因纽特猎手 和同伴们去年春天离家来到了冰海边缘 ——从格陵兰岛卡纳克镇狗拉雪橇 出发,有半日脚程。这个定居点越过北极圈约1200千米,是世界上最靠北 的城镇之一。一头独角鲸沉闷的吐气声穿破凯凯塔苏瓦克岛 (赫伯特岛)西端玻璃般的水面,随后它逗留不去——有些极地因纽特人会说这是有意把自身奉献给猎人。

在某次功亏一篑的海豹捕猎行动后,奎斯特坐在雪橇上抽烟。猎户们大部分的战利品都要用来喂养每队十几只的雪橇犬,因而数量充足且终年可获的海豹备受珍爱。| 基利伊·于延

对极地因纽特人来说,猎捕独角鲸 是他们在派基亚拉索苏瓦克 周围的祖先领地上繁衍生息所固有的一部分。派基亚拉索苏瓦克是北极圈以北的一片开阔海域,也被称作“北水冰间湖” ,盛夏时的面积可达8万平方千米以上。独角鲸、白鲸、海象、弓头鲸 都到这里过冬;其丰富的水产包括马舌鲽、北极鳕 等鱼类,而乱石嶙峋的岸边为数千万侏海雀 提供筑巢地。这片水域对于极地因纽特人是不可取代的身体、精神营养源,他们世世代代仰赖家园周围的野生动物而生存,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 曾经是他们的猎场,土著名字是乌米马图克。

提升原住民创新行为的地位

撰文:德布·哈兰

美国内政部长德布·哈兰正致力于在部落民族和联邦政府之间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签订共同管理协议,一次签一份。

哈兰部长(拉古纳的普韦布洛人)在坐等拍照。她是美国第一位原住民内阁部长,也是美国国会中首位女性原住民议员之一。|瑞安·莱德康 在一个寒冷的下午,我与萨利什和库特耐部落联盟 (CSKT)的成员站在美国蒙大拿州弗拉特黑德印第安人保留地 的阳光下,这里曾经是这些部落先人家园的一部分。草原上,高高的草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几名部落成员一起昂首高歌,歌声回荡在空中,高亢嘹亮,婉转起伏。时任 CSKT主席汤姆·麦克唐纳 站在我旁边聆听着。他解释说,按照传统,他的祖先们在狩猎前会用歌声召唤野牛 ,以示尊重 。我想象着他们对上天恩赐的感激之情,千百年来,这些生灵为人们提供了诸多必需品 :食物、衣服、住所、工具、宗教用品及对土地的归属感。我们的祖传林火

撰文:西沃恩·辛格尔顿

像祖辈的澳大利亚土著女性一样,西沃恩·辛格尔顿也会帮忙管理家园雨林的计划烧除——以小范围、低烈度的火烧,在不伤树冠的情况下塑造地貌。

遵照传统文化和知识的指引,“佳布盖人林地巡逻员”(从左至右)达米翁·亨特、纽瓦莉·吉尔克森、列维·纽伯里、加文·多纳休在湿热带开阔林区内主持一次计划烧除。该土著护林项目的目标之一就是恢复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火烧管理传统。| 基利伊·于延 在澳大利亚东北部 的广袤海岸上,我们作为昆士兰湿热带世界遗产地 的土著族群,依照传统文化对大地行使火烧管理 ,以保持我们的心灵、土壤、草木完好。这是一种有生命的知识,是我们在祖先家园中践行的一种关系。一道家常菜

撰文:凯特·纳尔逊

詹姆斯·比尔德奖(James Beard Award)得主谢里·波克奈特分享了一道源自伍德兰兹东北部的鱼肉杂烩的做法。

清晨鲜捕的鱼肉杂烩配水煮蛋及玉米饼配草莓蔓越莓酸甜酱。| 卡里·罗

波克奈特 近年来一直在与乳腺癌 抗争,她创制的菜肴注重使用健康食材 ,例如可持续饲养和狩猎得来的肉类、新鲜农产品(多数是在她家菜园中种植的),烹制方法亦历经时间考验,可保留营养。同许多美国原住民厨师和餐馆老板一样,她认为这些传统菜肴有如良药,不仅能滋补身体,还能滋养思想和精神。

不仅仅是语言

撰文:阿罗哈·阿瓦劳

毛利人的语言教学模式,将一种恢复和重建其文化的方法展现在全世界的社区面前。

恩古兰加·库拉·兰吉尼瓦(左)养育了三个mokopuna(“孙辈”之意),史蒂维-雷伊·波凯亚(右)是其中之一。兰吉尼瓦是一所克含加里奥(即毛利语言和文化学校)的kaiako(“教师”之意),她为自己的mokopuna辅导功课。波卡伊亚继承了kui(“祖母”之意)的衣钵,现在也是一名kaiako。图为兰吉尼瓦和波凯亚站在新西兰塔拉纳基恩加莫图卡瓦罗阿的恩加提特维提的土地上。| 塔妮娅·尼瓦 “不要等投资,不要等别人批准,也不要等别人参与。”麦克康伯 表示。只管去做。 60年前,就在毛利语濒临灭亡 的时候,卡莱图 和他的同伴们抱持着同样的态度。而如今,他带领着由说毛利语的人和教师 组成的代表团,造访世界各地的原住民社区时,传播的也是这一观点。 他的话饱含希望,因为毛利人组织者已经完成和建立了一些东西,其他人也能根据他们的蓝图进行建设。 古老的做法,未来的希望

撰文:罗斯玛丽·P. 沃德利

美国夏威夷原住民的“莫库”(moku)和“阿胡普阿阿”(ahupua‘a)土地管理系统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正在被人们重新发现。 数世纪以来,美国夏威夷群岛 各岛屿被划分为一个个自给自足的社区,这些社区称为“阿胡普阿阿” 。在统一管理下,社区为人们提供了食物、建筑材料和其他基本的文化必需品。然而,随着西方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和种植园经济 的发展,这个繁荣的系统在 20世纪土崩瓦解。 如今,面对持续的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几座岛屿上的夏威夷人正努力恢复这一原住民的传统做法。 原住民手中的未来

撰文:凯奥鲁·福克斯

在美国国家地理探险家凯奥鲁·福克斯看来,驾驭未来技术的关键在于以过去为中心。

迪翁于2019年创作了“毛虫、卵、茧、蛾”(caterpillar, egg, cocoon, moth),作品使用了电路板,强调毛虫蜕变成蛾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的大量能量和养分。| 沃利·迪翁

我们在努力畅想未来之时,应深入思考如何建立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中,原住民对土地、海洋、天空和宇宙间关系的看法是指导力量。我们都应该问一问:我们的星球在原住民手中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次神圣的旅程

撰文:额尔金·哈玛卡诺娃

布里亚特长老额尔金·哈玛卡诺娃分享蒙古国在保护土地时如何借鉴原住民的价值观。

牧民领袖巴扎尔·洛索尔伫立在巴彦温都尔的岩画旁。2019年,在当地社群的共同努力下,该遗址受到保护。蒙文译文:尊重圣地的传统推进了我们与土地的深厚联系,为关爱保护自然提供了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基利伊·于延 西方的观点往往将人排除在景观保护之外 ,与此不同,我们的传统强调与自然的关系。 巴扎尔 的庄重姿态和对此地的崇敬之情体现了我们的保护理念:人类、自然和文化之间密不可分。 这种关联还体现在原住民群体的不懈努力,他们认定巴彦温都尔 为社区保护地。正因为他们的付出,这些宝藏大都未曾遭到破坏。 大草原上冉冉升起的明星

撰文:蒂姆·兰德斯

本土电影制作人在塔尔萨建立了一个繁荣的人才中心。

《黄金之地》(Land of Gold)是一部关于旁遮普裔美国卡车司机的非原住民电影,使用了切罗基影片公司2022年在塔尔萨市郊搭建的最先进的制作设备。| AUSTIN PARKER, CHEROKEE FILM STUDIOS 2022 年,我们切罗基部落 抓住了一个机会,成为美国首个推出电影奖励计划 的部落。该计划为使用原住民演职人员和居留地作为拍摄场地的影片提供资金支持。 “塔尔萨曾是创作者的地狱,但现在看看我们 :人人都向往这里并融入其中,”查尔斯说,“这里人才济济。筹拍一部电影时,全班人马都可以使用原住民人才。我们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现在该努力做事了。”维西的蜜蜂世界

撰文:格布

美国养蜂人Katrina Klett在云南维西的柯公河谷,发现了当地傈僳族丰富的养蜂传统。他们把现代的养蜂技术与传统的养蜂方式、当地人对蜜蜂与自然的了解结合起来。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里,这些养蜂人对蜜蜂的关心正在创造一个个小的奇迹。

面向河谷的山坡上,一只中华蜜蜂正趴在一朵流蜜期的羊奶果花上,采集花蜜和花粉。这些蜜蜂和蜜源植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 孙晓东 午后松林里,蝉鸣、蜂群和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蜂农和国庆 正在查看巢框,要从密密麻麻的蜜蜂中找出蜂王 。他突然停下来,深吸一口气,为了缓解疼痛,他把手指没进蜂箱防雨板的凹槽,那里蓄了一点上午的雨水。 养中华蜜蜂被蛰 是常事,他通常只是看一眼伤口,在衣服上蹭一下就接着干活,这次有一点不同,他被蛰到指甲缝了。 当初决定养蜜蜂时,他已经准备好接受被蛰的疼痛。毕竟和蜜蜂所失去的比起来,这种疼痛微乎其微。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可以慢慢适应蜂毒 ——起初,手背、手指、脸部被蛰后都会肿好几天,现在,伤口发肿的情况已经很少出现。十几年来,他的疼痛经验是:一方面,疼痛程度常常取决于被蛰部位, 指甲缝就是最难受的部位之一。另一方面,在柯公山谷里,高海拔的中华蜜蜂比低海拔的中华蜜蜂更容易蜇人, 他猜这是因为前者更少接触人类。

Katie与和国庆夫妻俩正在牙洒附近的蜂场检查巢箱,他们根据巢脾里蜂蜜的储存情况判断是否要在上面增加继箱,以增加单个蜂箱的蜂蜜产量。| 孙晓东 和国庆养蜂,是Katie走进这片山谷之后的事。后来和Katie去美国的集中养蜂场,他发现西方蜜蜂个头比中华蜜蜂大, 但个个都像宠物一样,温顺,不蜇人。 “我最初就是很好奇一个外国人能在这儿怎么养蜂,所以经常去看。然后觉得这件事我也可以做。”和国庆说。结果他一养蜂就养了十几年,和Katie也从最初的朋友、工作伙伴变成了夫妻。 撒哈拉沙漠中的岩画艺术博物馆

撰文:亨利·威斯迈尔

从远处看,这些线条可能就像平平无奇的地质学怪象。但走近观察,它们就演绎出一幅幅清晰可辨的图画:有雕刻,也有绘画;有动物,也有古人——它们共同描述了在过去1.2万年间,这里的生命是如何演化的。

从洞穴中眺望奥那坦岩层,这是塔德拉特红丘中的一片台地和砂岩露头区。| 马扎兹·克里维克 在非洲北部 青翠葱郁的平原上,一名狩猎采集者对着一大片橙色砂岩 斟酌思量。这个赫然 立的崖面 是绝佳的画布,一块厚重的圆形石头 就是绘画的工具。艺术家的远裔在寻找珍贵资源时只知迁移奔忙,而在这个富足的时代,狩猎采集者有闲暇作壁上耕耘,一笔一画,加深线条,使其历经千百年,鲜活依旧。

当地导游阿卜杜拉·埃利斯(右)在阐释 “哭泣的母牛”背后的故事。这幅著名的远古雕刻位于附近绿洲小镇贾奈特和塔德拉特红丘之间的一块岩壁上。据说牛群代表了当时本地牧民的绝望之情,因为非洲湿润期即将结束,绿色撒哈拉将被沙尘覆盖。| 马扎兹·克里维克

随着繁荣富饶被沙尘飞扬的时代所取替,人们转向长距离游牧,也迎来最后一个艺术时期——骆驼时期 ,以骆驼的图解式速写为主,通常由三角形的身体和代表颈部和腿部的放射状直线 构成。此时,仓促挥就的“到此一游”涂鸦取代了湿润期在石壁上倾注数周或数月的精雕细刻,人们总是处于迁移流动中。图阿雷格人 继承的正是这种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贸易和水源 而长途迁徙。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独家授权,引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优质海外内容,同时自行采编本土民族地理故事,成为《国家地理》全球的优质内容供应者之一。20余年来《华夏地理》以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作为办刊的宗旨,立足自然、科技、人文的视角,以震撼的图片、影像和独到的深入报道见证、记录新时代华夏文明。

编辑:晨鱼版式设计:零周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神奇的真菌丨《华夏地理》2024年4月刊

地球是一个奇迹文化|全球

四月,野生的菌子 开始逐渐冒出头来。这就是本期杂志的封面主角,它们从属于一个远比动物和植物神秘的族群——真菌 。 地球上的真菌约有500多万种 ,其中只有不到15万的品种被人类所描述过。周围的空气、水,甚至我们的皮肤上和身体里都有真菌。真菌维系着动植物之间微妙的生态平衡,它们生活在植物的根系中,帮助植物获取水和重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说,如果没有真菌,地球上可能难以产生植物。没有真菌,地球甚至无法维系令动物存活的环境。 真菌为何重要?它又是如何在地球上建立起自己的王国的?来自智利的真菌学家、国家地理学会探险家朱利亚娜·富尔奇 将带领我们走进这期的封面故事 ,探索这个神奇的真菌世界:它们塑造了地球上的生命,它们掌握着健康药物的密码,它们甚至能成为人类世界时尚界的宠儿。 约翰·巴特利特 和摄影师塔玛拉·梅里诺 带来的话题正是时尚带来的“新物种”——因为时尚的快速迭代而在全球造就的海量二手服装产品 。这些来自全球的时尚淘汰品堆积在智利港口伊基克的郊外,吸引着来自全球的时尚垃圾,形成纺织品废弃物的“黑洞”。对这些时尚产物如何追溯、利用、再生和消解,已经成为困扰世界环境的难题之一。 我们的镜头还对准了一个小小的家庭。摄影师骆晓耘 追踪着被猎杀的岩羊血迹,找到了迁徙到四川石渠县的一家雪豹 。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骆晓耘用长焦镜头记录下难得一见的关于雪豹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由雪豹母亲“卓玛”喂养幼崽开始,到姐姐“拉姆”离开母亲组建新的家庭,圈定新的势力范围。 与真菌界的千变万化,与时尚垃圾的沛然巨量相比,这一个小小家庭的成长、分裂与扩散的轨迹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足迹,一个个地汇合成庞杂多样的生命世界 。真菌、时尚和雪豹,无论微小与巨大,复杂与单纯,它们共同构成了本期杂志所描绘的生命奇观。

《华夏地理》2024年4月刊精彩内容提前看

真菌的奇妙世界 它们存在于我们体内、我们身上和我们周围。该来认识并利用我们这些迷人的真菌邻居了。

紫蜡蘑 这种漂亮的毒蘑菇菌盖呈银紫色,会让人忽略了它能够蓄积大量的砷。| 阿格拉斯托斯·巴巴萨尼斯安妮·普林格尔 在美国旧金山北部的托马利斯湾州立公园 一处野地里研究蘑菇时,发现自己处境不妙。她深陷一大片毒鹅膏菌 (Amanita phalloides)的包围之中,这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蘑菇之一,俗称“死亡帽”。 那是20年前的事了,如今已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真菌学家的普林格尔,当时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尽管这种致命的蘑菇数量庞大,但有传言说,其原产地并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黄金海岸地区。6 年后,经过了大量的 DNA 测序,普林格尔证明了传言为真 :北美洲的死亡帽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可能原产于欧洲 。 现在已在其原产地数千千米外的地方发现了死亡帽,大部分与蘑菇有关的中毒事件中,它们都是罪魁祸首。食用后短短6个小时,它们的剧毒毒素就会开始攻击人体,引起腹痛、恶心和呕吐,如果不加以治疗,会导致致命的肝功能衰竭 。去年8月,澳大利亚有3人因误食死亡帽丧生(这起中毒事件未获证实)。死亡帽高约12厘米,白色菌盖略泛黄绿色,很容易被误以为可以食用。2016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有一名儿童在食用了这种蘑菇后死亡 ;2017年,美国北加州地区一周内发生了10起误食死亡帽事件,14人严重中毒。 但死亡帽进化成这个样子并不是为了杀人。这些蘑菇是菌根真菌 ,是从土壤中一团团菌丝中生长出来的,菌丝缠绕在树根上,帮助树木吸收养分 。对于这件发生在我们脚下的事,包括普林格尔在内的科学家们既好奇又担忧,他们说,我们对真菌王国所知甚少,也不知道这些地下网络发生变化时会怎样。

闪光盘菌 本图中这种橙色蘑菇生长在希腊的奥林波斯山上,会感染针叶树的种子。Fulgens在拉丁语中意为“耀眼的”。| 阿格拉斯托斯·巴巴萨尼斯 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这个世界间的联系前所未有地紧密,而真菌就如死亡帽那样,已经搭着外来植物的便车,或干脆随风飘荡数百千米,无数次地开启了环球之旅。

现今由于气候变化,许多这类生物可以在原先过于寒冷干燥的生态环境中茁壮生长。如果历史给出了什么暗示的话,我们可能还没有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

雪豹卓玛家族 三江源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地区,可能是中国雪豹分布最密集的地区。2021年5月26日下午,四川省石渠县的一个山坡上,母雪豹卓玛腾空而起,咬住一头大公岩羊的脖子,瞬间鲜血四溅……雪豹卓玛一家三代与岩羊4年间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2021年5月26日下午,四川石渠县的一个山坡上,雪豹卓玛腾空而起,咬住一头大公岩羊的脖子,瞬间将其杀死,之后它与岩羊一起坠到了陡坡上。卓玛猎杀大公岩羊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不到10秒,期间它用尾巴控制平衡,捕猎过程中头和身体的方向几乎没有变化。| 骆晓耘

岩羊群像被施了魔法,排成一条线,从左向右,向雪豹藏身的灌木丛横扫过去,这倒像是岩羊在搜索雪豹。一些岩羊走到灌木丛边吃草,既不前进,也不紧张,我相信雪豹就躲在不远处,岩羊却没有发现它。 我全神贯注盯着岩羊,几分钟如同永恒般漫长,我甚至有点怀疑雪豹已经离开。是继续等,还是变换一下位置观察……这时,岩羊群一排屁股对着我,很整齐,我决定拍一下这个场景。为了让景深大一点,我改变了一下相机的设置。就在此时,所有岩羊突然转身狂奔 ,一道白黄相间的影子腾空而出——雪豹咬着一只岩羊跳到空中 !只见鲜血在空中飞溅,雪豹和岩羊一起坠下陡坡,坠落中分开落到地上,雪豹双前掌抓住岩羊再次咬住喉咙,更多的鲜血流出,流淌在岩羊的大角上,岩羊已经一动不动了。从镜头中看,它们就像落到了我的脚边。雪豹抬头,看见了路上的我,松开口,翻身跳上山坡跑到了半山腰。 不到10秒!从高速连拍的9张照片看,在腾空猎杀岩羊过程中,二分之一秒不到的时间,雪豹的尾巴从垂直向上,转到了垂直向下,而头和身体的方向一点都没有变化。 这是2021年5月26日下午,发生在四川石渠县的惊心动魄一幕。

2019年8月23日,我跟著名探险摄影家吕玲珑 老师和他的助手泽仁邓珠 在石渠拍摄兔狲 时得知,有人用手机在路边拍到了雪豹 ,于是我们决定去看看。

那是一个很偏僻的山谷。山脊从沟口的几十米,慢慢抬升到里面的五六百米,碧绿的草坡上有不少突出的裸岩,山坡正南向山脚下有一条小河。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很多岩羊,估计有500只以上,这是一个理想的雪豹栖息地。

转眼到了2020年6月。吕老师传来消息,有人在我们去过的山谷拍到4只雪豹,应该是雪豹妈妈带着3只幼崽。4只大雪豹在一起机会难得,雪豹是领地性动物,一定会再回来的,我决定守候拍摄它们。

6月25日下午我赶到了雪豹点,但守候数日并没有看到一只雪豹。

雪豹卓玛的大女儿拉姆正准备从洞穴中出击,捕杀路过的岩羊,它在这个洞穴中产下了卓玛家族第三代的 3只幼崽。| 泽仁邓珠

7月3日,守候雪豹第9天下午,助手尼玛扎巴说好像看见雪豹了,有3只,在山坡高处的石头堆上。

我一看,两只雪豹正在大石头下面的绿草坡上往山坡下跑。几秒后,大石头堆里又跑出两只,最后都消失在草坡后面。

等了几分钟,一只雪豹岀现在草坡上,卧着休息。一会儿又出来一只,再一只,再一只!共4只!

开始下小雨,然后变成大雨!大雨中4只雪豹卧在草地上一齐注视着我们。

过了一会儿,雨更大了,雪豹妈妈起身缓步向左面的流石滩走去,几秒后3只小豹跟了过去。

雨雾茫茫一片,很快就看不见流石摊中雪豹,估计它们是找个石头洞躲雨了。

玛雅世界大揭秘

数百年来,玛雅人创造的世界一直隐没于中美洲的潮湿森林中,鲜少向世人轻易显露真颜。如今,一项名为激光雷达的革命性技术正在揭示其惊人的规模和复杂性。这些发现不仅能改写所在地区的过去,还能从根本上重塑其未来。

在危地马拉霍穆尔发现的一个仪式中用于燃烧树脂的香炉,刻画了玛雅冥神的形象。| 鲁本·萨尔加多·埃斯库德罗

两位考古学家已经在中美洲的丛林中共同工作了几十年,他们都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探险家,任职于杜兰大学科研岗位。

酷热和潮湿 ,以及与致命野生动物和武装劫掠者的不期而遇,都是探寻古代玛雅宝藏的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曾经繁盛了数千年的文明后来神秘地湮灭在密林之下。

因此,当他们最重要的发现竟然出自位于新奥尔良有空调设备的办公室,就有点讽刺,甚至是不太公平的。他们围坐在电脑前,在同事弗朗西斯科·埃斯特拉达-贝利 的注视下,杜兰大学的马塞洛·卡努托 点开危地马拉北部一片森林的航拍图。起初,屏幕上只见郁郁树冠。但该图像是利用一种名为激光雷达(“光探测与测距”的简称)的技术绘制而成的。安装在飞机上的激光雷达装置向下发射数十亿束光脉冲,然后测量反射回来的激光。穿透树冠的少量脉冲即可提供足够的数据点,生成丛林地面的影像。

卡努托敲击了几下键盘,移除林冠层,让地面的三维图像显露出来。他们所观察的这片地区远离任何人口中心,大多被认为无人居住,即使在1100多年前的玛雅文明鼎盛期也是如此。

但突然间,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山坡上出现了人造的水库、梯田和灌溉渠 。貌似小山的其实是一座座大型金字塔,塔顶还建有仪式性建筑

几代考古学家认为是一方首府的聚居区其实只是前哥伦布时期超级城市的郊区 ,而这些大城的存在却无人知晓,它们通过人工铺设的高架干道彼此连接。

激光雷达的应用正在彻底改变玛雅考古学 ,不仅能够引导研究人员找到有价值的遗址,还能让他们了解古代景观全貌。

对这个在全球最不宜居地区之一繁荣发展的古老文明,数十项激光雷达勘测——包括由危地马拉玛雅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会 (Pacunam)资助、2018年在新奥尔良公布的这个突破性项目——已经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印象。

考古队员克拉拉·亚历山大在查看霍穆尔附近一座被盗墓者破坏的墓葬。激光雷达发现了数以千计前所未知的古墓、神庙及其他玛雅建筑,也揭示出玛雅被大肆劫掠的明证。| 鲁本·萨尔加多·埃斯库德罗

“激光雷达对玛雅的考古推动之大,几乎无法用言语形容。”危地马拉考古学家埃德温·罗曼-拉米雷斯说,“我们一直需要进入遗址并进行考古发掘才能了解这些建造者,而这项技术可精准展示发掘位置和方式。”

特别是,这些图像推翻了玛雅低地人烟稀少、只零星散布自治城邦的旧观点

每次新的激光雷达勘测都愈发清晰地表明,玛雅是联系密切的文明社会 ,其规模和复杂程度令人难以置信——一座玛雅大都市拥有数百万农民、战士和建筑工,他们建造的基础设施卓越不凡,远超之前任何人的想象。

这一发现不仅能改写该地区的过去,还能从根本上重塑其未来。

沙漠里的时尚坟冢

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中,成百上千万吨的服装垃圾堆成一座座山丘,令环境不堪重负。快时尚消费热潮的推动下,服装淘汰速度不断加快,大批废弃衣物的寿命终止在填埋场与焚化炉。

上霍斯皮西奥的克布拉迪亚市场中,一名妇女推着车卖茶。商人以20美元一大包(600千克)的价格购入二手衣物,再以每件约12美分至3美元的价格转卖出去。| 塔玛拉·梅里诺

阿塔卡马沙漠 位于智利北部 ,从太平洋沿岸延伸至安第斯山脉,是一片布满橙红色岩谷和山峰的荒原

这里是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之一 ,被观星的游客列为一生必去景点,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清朗至极的夜空。

但阿塔卡马还有个不那么光彩的名声——这里是世界上扩张速度最快的废旧衣物处理场

这一切都来源于被冠以“快时尚”之名的大批量迅速出产的平价服装,这一现象制造出大量垃圾,被联合国称作“环境与社会突发事件” 。控制源头是现在面临的首要难题。

看数字就一目了然。2000至 2014年期间,全球服装产量翻倍,消费者购买量上升 60% ,平均穿着时长却只有以前的一半。

据估,有五分之三的衣物会在出厂之后的一年内寿命终结在垃圾填埋场或者焚化炉——相当于每一秒钟就有一卡车的旧衣物遭到丢弃或焚毁

大多数的废弃衣物处理设施位于南亚或非洲 ,那些接收衣物的国家往往不堪重负。

加纳首都阿克拉郊区 的一座填埋场中据称有 60%的垃圾是衣物,堆叠高达 20米,作为这场危机的象征,此地的负面名声已经传遍国际社会。

智利北部的境况在一条网络视频中被称为“时尚垃圾带” ,是著名的太平洋垃圾带的陆地版本。

贫瘠的上霍斯皮西奥市 人口仅有12万,市郊一座座巨大的旧衣堆连成一片衣海,一眼望不到边,衣服上的标签显示它们来自世界各地。

一条山沟里,一座由假皮草外套和正装衬衫堆成的小山上,是一堆在烈日下晒得发白的牛仔裤和西装外套,有些衣服上还挂着价签。瓶子、包和其他垃圾跟这些衣服混在一起。

堆成山的废弃物改变了上霍斯皮西奥郊区的面貌。每年都有数以吨计的衣物被倾倒至此,其中多数是以不可生物降解的合成材料制成,会在长久的岁月里留存在阿塔卡马沙漠。| 塔玛拉·梅里诺

“衣山”的照片在网络上传开之后,许多智利人表示十分讶异。“想到我们正在变成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垃圾场,我感到很震惊。 ”一家专注于循环经济实践的公司负责人富兰克林·塞佩达 说道。

但这个南美国家是如何变成了世界制衣业的堆放仓,不仅与全球化贸易有关,同时还是风向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带来的后果。

幽林萌发于春池

季节性降雨在林间地面蓄满一个个绿洲般的小池,带来不可或缺的生机爆发。这些微末水体虽然只能维持短短时日,但来年又会开启下一个循环。

一对木蛙在年度繁殖季迁徙中到缅因州某个春池的浅水处交配。傍晚时分的稳定降雨和4~5℃的气温令许多蛙类和蝾螈解除休眠状态,走出过冬的巢穴。| 特里斯坦·斯平斯基

我循着经年累月坠落的针叶铺成的柔软路面穿过一片铁杉林。前方有团亮光,像是某片林地的枯枝败叶起了火,走近看却是阳光——空地上一个小池反射回来的光线。

这种像盛在碟子里的浅浅积水叫做春池 ,我就是为它来的。

暮春时节的下午暖和宜人,而池里的水量已开始收缩。春池主要靠雨水和来自森林地势高处的径流灌注,并无固定的入水和出水口。

这些水洼都很小,往往深不过 1米,而且常连缀聚集,恰是与海上群岛相反的存在。

随着暑气渐增,春雨谢幕,池水就随着蒸发和被周围草木吸收越来越少,大多数池子到夏末都会干涸 。这是春池的一个核心特质。

鱼类在池水干涸时无法存活,意味着蛙、蝾螈、各类昆虫等等的幼体有更多机会长成

在这美国大东北地区的最北端,一块楔子般的冰川曾于 2万年前到达全盛期,之后它一边消融一边向东挪移,在地貌中留下诸多锅穴、单斜脊以及堆积着黏土和冰碛的沟壑 。这里的森林携带着那片冰川留下的记忆。丰富的溪流、沼泽和池塘,再加上繁多的季节性小池 ,就好像远古巨冰赐予我们的水源厚礼。 春池拥有海绵般的松软边缘山势较高处的地面则干而硬 ,但都是同一个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树为水池遮阴,避免其过快干涸 ;又把枯枝落叶撒进水里,喂养细菌和昆虫。藏身于周围枝叶间的鸟类和蝙蝠吃昆虫,而当池水里大大小小的两栖类涉险登岸的时候,也有许多会被其他动物捕食。生命就这样循环不息 。从水中到陆地再到天上,栖居在这片森林中的生物总有一鳞半爪的身体材料是从池水里得来。

仲夏,睡莲从池底各处萌发,为其他水生物种提供荫凉。| 特里斯坦·斯平斯基 如果我们对构成风景和物种的各要素不够了解、不知保护的话,就会整个失去它们。随着春池干涸,它们看上去可能只像些浅浅的泥坑。就算是在春天和夏初生机最旺盛的时节,穿林而过的人们也往往不会多看它们一眼。

这些小池外表没什么魅力,却藏着地表之下的巨大活跃能量,令人想起深海的鲸。如果我们眼里只有海浪的话怎能知道它们需要保护呢?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独家授权,引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优质海外内容,同时自行采编本土民族地理故事,成为《国家地理》全球的优质内容供应者之一。20余年来《华夏地理》以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作为办刊的宗旨,立足自然、科技、人文的视角,以震撼的图片、影像和独到的深入报道见证、记录新时代华夏文明。

编辑:晨鱼版式设计:嘉颖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相关问答

华夏地理 与中国国家地理的分别? - 懂得

总的来说他们大的概括内容都差不多,都是讲诉人文、地理、景观方面的知识,都是月刊.但《中国国家地理》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

《中国 国家地理 》和《 华夏地理 》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 饭票儿 ...

《中国国家地理》是中科院下辖的一个编辑部自行编排的,内容新颖,有一只强大的科研考察队伍,而《华夏地理》是跟美国《国家地理》版权合作的,90%以上...

vivo怎么把默认的 华夏地理杂志 锁屏弄回来?

找到主题商店,然后在找到你的这张锁屏,看看是否可以更新。找到主题商店,然后在找到你的这张锁屏,看看是否可以更新。

华夏地理 观后感?

华夏的地理地图让我看到了之后,我感觉非常的巍峨壮观,符合各种景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好山河。以及更加坚定了我要保护好这片大好山河的决心。华夏的地理地...

湖南 地理杂志 最美的100个景点在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销量如何?

[回答]但是,它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江南***去过这里的人们都称它为旅游仙境。值得一去的景点也很多,仙都、南尖岩、古堰画乡、都体现了这个地方的...

华夏地理 与中国国家地理的分别? - 69EPMyShVP 的回答 - 懂得

总的来说他们大的概括内容都差不多,都是讲诉人文、地理、景观方面的知识,都是月刊.但《中国国家地理》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

华夏 九州之雍州 地理 大概界线在哪里?

谢友邀,古人认识世界有限,史料文献的记载所指未必尽然相同(比如同一个名词,作者认为的含义不同),加上州划分随时代变化,我个人觉得比较难明确出太具体的分...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100字介绍)_作业帮

[回答]徐霞客,原名徐弘祖(1586-1641),明末江阴(今属江苏)人.字振之,号霞客.少年好学,喜读奇书,博览古今史籍、图经地志.二十二岁起弃科举业,受母鼓励,不避...

...江、汉水的分水岭.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 地理 上最重要】作业帮

[最佳回答]Qinlingmountains,acrossChinainthemiddleofthingstowardthemountains.Southwestsoutherngans...

某校 地理 兴趣小组的成员在寒假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活动.这些...

[最佳回答]韶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故A错误;韶关虽然地处内陆地区,但由于属于亚热带气候,气温年较差小,故B错误;韶关低处湖南省、广东省、江西省三省交通要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