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飞: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初探——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核心观点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屡遭波折,俄乌冲突持续及外溢影响不断扩大,多个经济体通胀压力持续升高,新冠疫情仍在反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长期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1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最糟糕的时候”还没有到来,2023年将出现大范围增长放缓。
经济增长理论与各国发展经验都表明,伴随着一个国家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与技术水平不断接近世界前沿,其经济增速会趋缓。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进入换挡期,2012—2021年中国 GDP 增速均值为6.7%,明显低于1978—2011年10%的平均水平。其中2020年、2021年GDP平均增速为5.2%,2022年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速为3%。
我们在本文尝试测算了我国2022-2030年的潜在经济增速,中性情形下,2021—2025年间,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到5.5%左右,2026-2030年潜在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潜在增长率只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一种可能性,实际经济增速围绕经济潜在增速上下波动。 一方面,潜在增长率的实现取决于经济中各类主体在政策激励下的行为决策。另一方面,如果未来一些条件发生变化,潜在增长率也可能随之改变。因而,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种反映和结果,要认识到通过恰当的改革开放创新举措来理顺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潜在增长率。
我们从年初就反复提到《破旧立新,储粮过冬》,所谓的“破旧立新”就是改革。当前中国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从粗放到精细,从债务推动到技术推动的重大转变。这就势必要求TFP增速维持较高水平。反观过去几年我国TFP一直处于相对较低速度。中国当前人均GDP和TFP增速大约处于德国37年前的水平,我们认为德国是中国发展的榜样之一,应该通过加速改革,促使国内TFP增速向德国等发达国家靠拢。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二。由于基数的增大以及发展方式转型,长期保持GDP较高增长可能不会是常态。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关注经济规模和增长过程,转向关注增长的结果和增长的效益;从片面重视高增长产业,转向关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关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转向关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要素优化配置;从关注GDP,转向关注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制度安排和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我们要的高质量发展是更充分更均衡的发展,并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
1
引言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屡遭波折,俄乌冲突持续及外溢影响不断扩大,多个经济体通胀压力持续升高,新冠疫情仍在反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长期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1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最糟糕的时候”还没有到来,2023年将出现大范围增长放缓。
经济增长理论与各国发展经验都表明,伴随着一个国家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与技术水平不断接近世界前沿,其经济增速会趋缓。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进入换挡期,2012—2021年中国GDP增速均值为6.7%,明显低于1978—2011年10%的平均水平。其中2020年、2021年GDP平均增速为5.2%,2022年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速为3%。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刘哲希、陈彦斌在《“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测算》中提到,中国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2020—2035年年均 GDP 实际增速要保持在4.8%左右,“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速至少要在 5%以上,理想情况下应保持在 5.5%左右。 “十四五”初期的两年,受多方面外部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整体来看并不理想,那么测算未来潜在经济增速越发凸显出重要性。
如冯明等在《中国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研究:进展、共识和分歧》中提到的,从短期来看,潜在增长率水平直接影响到对产出缺口和宏观经济景气冷热度的判断,进而影响着财政货币等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定调和力度把握。 更重要的是,从中长期来看,潜在增长率关系到对“十四五”规划、第二个“百年目标”等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研判部署,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城市结构与乡村治理、交通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人口生育政策等一系列公共政策的统筹制定。因此下文我们尝试对中国2022-2030年潜在经济增速进行预测。
2
模型构建与估算步骤
我们利用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估算和预测。生产函数形式如公式(1)所示,Yt 为 t 时期地区生产总值,Kt 为 t时期的资本存量,Lt 为 t 时期的劳动力投入,A 代表了技术水平,即全要素生产率。α 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β 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
公式(1)两边取对数可得公式(2),
通常假设α+β=1,即规模收益不变,则有
具体潜在经济增速的估算步骤如下:
首先,利用生产函数方程进行回归估计,得出α、β(即1-α)的参数值,也就是资本、劳动产出弹性。然后利用GDP增速、资本投入增速、劳动力投入增速及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根据公式(4)计算得出全要素增长率。
其次,使用 HP 滤波法计算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增长率,根据(2)式以及 α的估计值,计算得出潜在经济增长率。
再次,通过回归等方式估算出未来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判断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并利用α、β参数,计算得出潜在经济增长率。
3
数据选择和处理
我们主要参考马晓玲、蒙卫华《“十四五”时期广东潜在经济增长率研究》以及刘希哲、陈彦斌《“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测算》中的数据处理方法。选用 1978—2021年为本模型的样本区间,样本数据来源于同花顺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
产出(Y)代表实际 GDP ,是以1978年为基期,选用《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不变价GDP数据,并由统计局公布的不变价GDP同比值倒推得到。
资本存量(K)代表资本投入 ,是以1978年为基期,通过永续盘存法计算而来。参考张军、吴桂英等人(2004)关于计算资本投入的公式,即Kt=It/Pt +(1-δt )Kt-1,其中,Kt为t时期实际资本存量,Kt-1为t-1期实际资本存量,δt 为t期的固定资产折旧率,Pt为t期的固定资本价格指数,It为t期的名义投资。
关于名义投资 It,使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率 δt,孙辉、支大林和李宏瑾(2010)等人选取的折旧率为6%;张军(2004)等人计算得到折旧率为9.6%;刘哲希、陈彦斌(2020)对资本折旧率采取分段设定的方式,1978—1990年设定资本折旧率为 5%,1991—2007年设定为 6%,2008—2019年设定为 7%。我们综合考虑,最终选取折旧率为5%。
关于固定资本价格指数Pt,1990年之前的数据根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测算得到所隐含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0年-2019年的数据源于2019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19-2021年的数据由PPI生产资料回归测算。关于基期资本存量,参考张军等人(2004)的研究,将全国1978年我国资本存量确定为6267亿元。
劳动力投入(L)使用年末从业人员数 。就劳动力投入数量而言,国际上一般以劳动时间来衡量。但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缺乏统计资料,国内大多专家学者用全社会就业人员数代替劳动时间。本指标参照李小平(2004)等做法选取从业人员数代替劳动力存量。
4
未来8年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
4.1 资本、劳动产出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估计
在建立回归方程前,我们对方程变量实际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ln(Y)、ln(K)、ln(L)都是一阶单整,并通过了协整关系检验。建立方程可以避免伪回归,因此该方程的回归估计是有意义。
按照方程(4)进行回归,得出如下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方程拟合优度很高,且通过了F检验和DW检验,常数项和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得出我国资本的产出弹性α为0.81,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β为0.19。
接下来,利用公式(5)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TFP包括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调整、规模效益的变化、生产组织与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变迁、教育进步和各项改革等,是扣除了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贡献以后上述其它能推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总和。在利用生产函数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时,假设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此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计算结果表明,1978年至今,资本积累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其贡献率远远超过劳动力投入和TFP的贡献率。
我们测算出的TFP增长率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所测算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同比走势大部分时间是一致的,不过2010年至今两者出现较大差别,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模型构建、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不过我们测算的TFP增长率与统计局公布的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走势明显一致,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持我们的计算方法。
4.2 1978—2021年潜在经济增长率和产出缺口测算
参照吴国培等(2015)观点,实际资本存量本来就代表了资本投入的潜在水平,因此本文只需对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和TFP增长率利用HP滤波法(lambda赋值100)进行估算,得出趋势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最后将结果代入公式(2)即得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果见图1。吴国培等(2015)提到产出缺口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差,产出缺口比率为产出缺口占潜在产出的比重。本文我们用潜在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差额简单代替产出缺口。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2011年,我国潜在GDP增长率基本处于较高水平,2012年以来,潜在增速逐渐下降,而实际GDP增长率基本在潜在GDP增长率上下浮动,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缺口可清晰反映出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变化,与我国宏观经济的经验较为吻合。1978年-20010年,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差别较大,产出缺口在1980年代初期、1990-1991年等时期较为明显。2011年至今,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同步放缓,产出缺口逐渐缩小。这可能表明该阶段实际经济增长率呈现出的特征,主要由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引致,因此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一种长期趋势。
4.3 2022-203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测算
在进行潜在产出测算时,我们假定国际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国内通货膨胀在正常区间波动,资本、劳动得到充分利用,社会达到长期供需平衡,从而测算出潜在的最大产出。
1. 资本存量增速预测
观察历史数据,资本存量K的增长有较明显的趋势性,我们通过建立多项式,找出资本存量K与时间t的关系,
模型R方大于0.999。其中t为1978年以来的时间期数,1978年t=1。以此公式预测2022-2030年资本存量及其增速,详见表2。
2. 劳动力投入增速预测
在供给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是未来就业的约束条件,因此可以在劳动年龄人口与就业人数之间建立模型。1978—2021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数(GD)与就业人数(JY)可建立模型如下:JY=0.429*GD+33501.5。关于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数,我们参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2022—2030年中国 15~64岁人口的预测数据,再结合上文劳动年龄人口与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可预测全国2022年-2030年就业人数。
3. 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预测
根据前文测算,1978—2021年中国TFP年均增长率为-0.27%。其中,1978—1990年平均增速为-0.5%,1991—2010年平均增速为0.68%,2011-2015年平均增速为-2.48%,2016-2021年年均增速为-1.05%。“十三五”时期增速回落程度较“十二五”时期要小。
对于2022年-2030年TFP的增长率,我们从三种情形进行假设。 (1)我们认为德国是我国经济发展学习的榜样。德国人均GDP大约领先中国37年,我国未来的发展可以继续参考德国的道路,比如全要素生产率。乐观情形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保持德国1985年之后的平均生产率增速;(2)悲观情形下,国内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过去五年的增速。(3)中性情形下,TFP增速可能是前两者的简单平均。最终我们选择根据中性可能预测未来潜在经济增长率。
4. 2022—203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预测
根据上述各指标预测值及α、β的估计值,计算得出2022—203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见表2。
2022—2030年,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本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短时间难以改变,资本存量增长将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关于劳动力投入增长,整体全国劳动人口数量增速放缓趋势仍将主导。虽然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但在没有转化为实际劳动力前,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持续减弱。中性预测显示,2021—2025 年间,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到 5.5%左右,2026-2030年潜在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降至3.6%左右。
5
小结
我们在上文尝试测算了我国2022-2030年的潜在经济增速,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潜在增长率只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一种可能性,实际经济增速围绕经济潜在增速上下波动。 一方面,潜在增长率的实现取决于经济中各类主体在政策激励下的行为决策。另一方面,如果未来一些条件发生变化,潜在增长率也可能随之改变。因而,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种反映和结果,要认识到通过恰当的改革开放创新举措来理顺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潜在增长率。
我们从年初就反复提到 《破旧立新,储粮过冬》 ,所谓的“破旧立新”就是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从粗放到精细,从债务推动到技术推动的重大转变。这就势必要求TFP增速维持较高水平。反观过去几年我国TFP一直处于相对较低速度。中国当前人均GDP和TFP增速大约处于德国37年前的水平,我们认为德国是中国发展的榜样之一,应该通过加速改革,促使国内TFP增速向德国等发达国家靠拢。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潜在经济增速测算可能存在误差;潜在经济增速测算可能存在误差;未来经济潜在增速的测算存在较多假设变量,假设变量可能与实际数值不符的风险;降息降准不及预期;财政政策超预期;新冠疫情再次爆发。
参考文献:
[1]王满仓,吴登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增长率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34(01):19-27.DOI:10.19331/j.cnki.jxufe.20210114.003.
[2]刘哲希,陈彦斌.“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测算——兼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改革,2020(10):33-49.
[3]冯明.中国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研究:进展、共识和分歧[J].财经智库,2020,5(05):29-57+140-141.
[4]马晓玲,蒙卫华.“十四五”时期广东潜在经济增长率研究——基于生产函数法的预测[J].广东经济,2019(07):72-77.
[5]吴国培,王伟斌,张习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J].金融研究,2015(08):46-63.
[6]孙辉,支大林,李宏瑾.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型性事实:1978~2008[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25(03):103-116+129.
[7]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8]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M].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7.3
本文来源:蒋飞宏观研究,相关测算数据可在其后台发送关键词”潜在增速“获取
「书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2019年)
作者:段艳 著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开本:16开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小编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平衡发展(1949-1978年)、非均衡发展(1979-1990年)、非均衡协调发展(1991-2005年)和区域协调发展(2006-2019年)四大阶段的演变过程。作者通过采用经济学与经济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刻把握其来龙去脉,侧重对每个阶段出台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现实依据、任务目标以及战略提出与实施的偏差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总结70年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前瞻性思考。 作者简介 段艳,女,汉族,1978年12月生,湖南冷水江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玉林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入选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第二期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中国近代货币史、中国近代货币思想史、区域经济史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教改课题1项、厅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项;参与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已出版代表性专著2部,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广东金融学院学报》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版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丰富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历史有待进一步梳理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拟突破的难题及创新点
一、拟突破的难题
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1949—1978年)
第一节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布局待调整
二、国际局势紧张,国防上迫切需要
三、国内基础工业薄弱,资本要素极度稀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整体布局及投资重点
一、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整体布局
二、这一时期的投资重点
第三节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政策效应
一、背离资源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压抑了经济增长速度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艰辛起步
三、我国内陆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1979—1990年)
第一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
一、国际大背景
二、国内局势好转
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
第二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投资布局重点的东移
二、实施沿海对外开放政策
三、实行国家扶贫开发政策
四、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政策
第三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政策效应
一、国民经济加速发展
二、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拉大
三、具有典型的经济分割性质的区域经济类型——政区经济产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1991—2005年)
第一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1998年)
一、提出地区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总方针
二、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三、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2005年)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三、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四、加大力度扶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
第三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效应
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二、分工格局趋于合理化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未能改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2006—2019年)
第一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2006—2012年)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提出
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提出
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
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完善(2019年)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日益成熟
二、优化区域开放、开发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开发力度
三、大力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构筑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战略枢细
五、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引领和带动其他地区加速发展
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七、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八、“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
九、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十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规律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日趋成熟,引领作用凸显
二、区域经济格局逐步趋向优化,区域协调性有所增强
三、城镇化进程迈入新阶段,城市群逐渐形成
四、创新驱动发展,现代化区域经济体系逐步完善
五、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区域环境治理成果显著
六、制度改革不断升级,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第二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前瞻思考
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彰显
二、区域发展差异化态势明显
三、创新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四、城市群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
五、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稳步推进
本章小结
索引
点击
相关问答
金融学 核心期刊有哪些- 汇财吧专业问答test[回答]金融类的核心期刊主要有: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论坛;金融理论与实践;保险研究;证券市场导报;中国金融;武汉金融;上海金融;金融与经济;财经理论...
金融经济 是核心期刊吗- 汇财吧专业问答[回答]金融类的核心期刊主要有: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论坛;金融理论与实践;保险研究;证券市场导报;中国金融;武汉金融;上海金融;金融与经济;财经理论...
请问 广东 商学院 的 金融学 如何就业前景- 汇财吧专业问答[回答]金融专业在广东财经大学内部来说是好专业啦,也是广东财经大学收分最高的专业之一,历年都很受欢迎的,不过在全国范围来说,它的金融学实力一般,不能说...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 科学院 ) 金融学院 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金融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我国经济方面和 金融 方面的核心期刊都有什么?- 汇财吧专业问...[回答]金融属于经济学下的。找找经济领域的核心级的期刊,就能解决你的问题。目前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经济类的核心有150个左右,细分到金融领域的有14个左...
浙江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申请方[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浙江财经大学的金融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金融学(含金融学中英合作办学项目)、金融工程、保险学、...
长春 金融 高等专科学校这所学校怎么样?学 金融 或者证券、投资专业有前途吗?如果读专科,且打算学习金融、会计等专业,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是很好的选择。该校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吉林省唯一的一所金融类院校。学校的金融类是...
保定 金融 专科 学院 谁知道啊?河北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2年,原为中国人民银行直属院校,2000年4月划转河北省人民政府,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建,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相当规模和鲜...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汇财吧专业问答[回答]邮政储蓄银行是由原来的邮政储蓄变身而来,期间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发展历程。邮政储蓄是面向居民个人、依托邮政网点资源办理的零售金融业务。我国邮政...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申请方[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安徽财经大学的金融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投资学、金融数学、互联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