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正文

学术论坛杂志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24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对外开放学术论坛召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委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24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对外开放学术论坛召开

2024年4月12日至14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24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对外开放学术论坛 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澳门大学、江苏子信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海宁市政府以及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及有关机构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参与了此次活动。

4月13日上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举办, 董松寿秘书长主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做了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会议按流程选举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原书记姜锋担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作为新当选的第二届理事长,姜锋致辞并启动了2024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对外开放学术论坛的开幕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 韩进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在致辞中表示,在国际局势动荡的当下,我国国际教育发展要聚焦国际舞台,在战略上围绕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国际人才和拔尖人才培养,同时要理论结合实践,形成良好的国际教育发展态势,深化改革措施,走深走实国际教育发展之路。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杨丹、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浙江省海宁市市委书记徐明良分别致辞。

随后,上午场论坛召开,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一级巡视员罗平担任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主持。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和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其中,童世骏校长以《发扬中外合作高校(SFCU)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优势》为题,从“罗素愿景”和“修昔底德陷阱”说起,分享了对教育的“培育功能”和“选拔功能”的理解,最后引用老子的《道德经》,认为学校教育应将“有言之教”和“不言之教”有机融合。整场报告从中西哲学的层面深入阐释了现代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国际化趋势。

林宇主任以《“走出去”的中国职业教育》为题做了发言,除了介绍“走出去”的职业教育的现状、规模和鲜明特色,也介绍了一些“走出去”的知名品牌,包括天津的鲁班工坊、浙江的丝路学院和江苏的郑和学院等。

下午的论坛由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董松寿担任召集人,浙江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吴雪萍主持,共有7位嘉宾做了主旨演讲。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 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

其中,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介绍了澳门大学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和发展路径。作为澳门唯一的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澳门大学以“立足澳门、共建湾区、融入国家、走向世界”为发展目标,创建了涵盖Strategy(制订策略)、Engagement(鼓励参与)、Resource(投入资源)、Value(重视人才)、Environment(完善环境)五个方面的“SERVE”模型,在全方位的创新实践中实现建成一所卓越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愿景。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机制工作二处处长陈滔伟从人文交流的概念和历史上的人文交流实践,谈到当下人文交流政策的形成脉络,认为人文交流应以人为本,抱持开放平等、尊重包容和交流互鉴的交往原则,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外人文交流能力、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宁波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以宁波大学国际化办学的实践探索为例,从七个方面介绍了宁波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实施“双校园”计划、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实施“一院一品”计划、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好孔子学院,讲好中国故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基地、打造“留学宁大”品牌等,致力于探索符合地方高水平大学办学实际的国际化战略方向,将国际化办学落到实处。

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党委书记何莲珍分享了打造更高质量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的实践与思考,她在报告中着重介绍了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从打造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新模式、探索现代大学校园治理的新范式、塑造更高能级区域协同的新形态等四个方面来建构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实践,将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建设成为浙江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提升浙江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战略办学基地。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 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原书记姜锋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原书记姜锋做了“地缘政治与教育变革”的主旨报告。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他认为教育变革要顺应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推动大国公民“国际视野”的养成,为国家对外战略发展和战略传播、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自主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从后疫情时代全球留学生教育的现实图景、政策路径、发展态势、战略选择四个方面做了《VUCA时代留学生教育的全球态势与中国选择》的报告。

13日晚间,“大中衔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话会”召开。 会上,浙江大学高教研究所高考政策研究室主任吕阳以强基计划招生、综合评价招生为例,介绍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浙江经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院长李德纮介绍了学院突破传统学科界限的创新型工程教育,以及对于全球课堂的探索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亚星提供了在现行高考制度的环境下,大学与中学深度合作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路和路径。

4月14日,召开了四场平行论坛,主题包括“教育对外开放与全球教育治理”“教育对外开放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践探讨”“全球治理视野下,拔尖创新人才贯通教育培养”“境外办学模式新定位、新模式探索”。

论坛上,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等院校的25位嘉宾做了国际教育领域的相关报告,4位嘉宾参与了圆桌对话。

在此次大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光明教育家共同启动“寻找创新人才”案例征集活动。在全球治理的视野下,不断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会嘉宾和教育媒体共同关注的问题。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一直秉承“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宗旨,致力于推动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积极推进新时期教育的对外全方位开放,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教育改革发展全局。

闭幕式合影

来源:本文系“留学杂志”原创

编辑:李嘉祺

统筹:刘洁

终审:姜乃强

第六届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建设全球视域的高质量学术期刊

7月20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外国问题研究》编辑部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的“建设全球视域的高质量学术期刊”第六届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在长春召开。

合影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郭家宏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刘文山编审,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世界历史》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再荣研究员,《史学月刊》主编苗书梅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付海晏教授,《史学理论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志民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冯立君教授,《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张治栋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马陵合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梁晨教授,天津古籍出版社赵子源副总编辑,《史林》编辑部主任徐涛研究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刘清涛副编审,《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管琴副编审,《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责任编辑温方方,《社会科学战线》副主编刘莉研究员,《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李月琴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分管《西部史学》)李晶副教授,《中东研究》执行主编闫伟教授,黑龙江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求是学刊》史学编辑綦岩教授,《古代文明》主编张强教授,《外国问题研究》副主编郭丹彤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数十家期刊60余位专家学者、期刊编辑参加了会议。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和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柏维春教授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外国问题研究》常务副主编董灏智教授主持。

王延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东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学术期刊的发展,拥有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近20种期刊。而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建设的一流领军学科,东师历史也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坚持守正创新,以《外国问题研究》《古代文明》中英文版3个史学核心期刊为支点,借助地缘优势,在全国首倡“学术戍边”,为国家文化与外交战略需要提供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在未来,东北师大与东师历史将继续提高办刊质量,服务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我国学报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会场

郭家宏提出,引领创新是学术期刊的使命,编辑团队是期刊建设的核心。目前,学术期刊迎来黄金时代,召集期刊编辑开展学术对话,有组织地举行经验交流成为打造高质量期刊的重中之重。作为历史学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与展示平台,学术期刊面临着全球化、数字化的挑战。他强调,学术期刊不仅要提高政治站位,更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学术价值立场和刊物建设方向,充分发挥自身学术服务能力,将中国历史学研究推向世界。随后,他围绕期刊质量检查与评估、青年编辑业务技能大赛、优秀编辑评选活动以及编辑技能培训等要点,对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近期工作进行简要汇报。

柏维春指出,东北师范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文科学术期刊建设,确定了传播中国学术话语、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办刊目标及相关策略。长期以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秉持为学校、学科、学术、学者服务的理念开展工作。东师历史底蕴深厚、影响广泛,《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也坚持把做好历史学栏目视为刊物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历史文化学院紧密合作,坚持前沿问题导向,专栏式的组稿约稿,为历史学科的发展持久发力。最后,他邀请在场的学者对东北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继续与专家们交流协作。

主旨发言环节由李月琴主持。苗书梅作了题为《青年人才培养与期刊的学术使命——以〈史学月刊〉为例》的报告。她指出,培养青年人才始终是《史学月刊》的基本宗旨之一,自创刊以来,《史学月刊》的办刊工作就一直以史学青年工作者为重心,重视并支持青年人发表研究成果。在此后的发展中,《史学月刊》依然坚守培养新人的责任意识,秉承“无差别化质量第一”的选稿原则,以宽容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培育史学新秀,发掘史学新人,也由此受到了史学先辈的一致赞誉,赢得了青年一代的广泛信赖。此外,她介绍了《史学月刊》与其他学术机构合办青年论坛的状况,并表示未来将继续担当起培育史学界后继人才的学术使命。

付海晏以《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历史栏目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为题,探讨了与专业期刊相比,高校学报的历史栏目在稿源丰富度、稿件发布量以及学术影响力上均存在不足。其次,他强调综合刊陷入了期刊评价体系与学术评价体系的双重结构性困境中,尽管学报努力协调文史类与其他类的版面资源、资深学者与青年人才的发表机会,但其间平衡仍难把握。同时,付海晏提出建立历史学编辑共同体的构想,通过确保专栏版面数量、提升专栏论文质量、发挥专栏风格特色等措施以应对当前困境。而后,他呼吁评价机构支持,希望实现期刊、评价机构与共同体三者间协同互动,共推各大高校学报历史专栏的建设与发展。

徐再荣对《专业学术期刊建设中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以〈世界历史〉为例》这一题目做了报告。他基于自身办刊经验,强调编辑的主体性,指出编辑这一角色正从传统的提供编校服务向主动参与学术知识生产与传播转变。面对学界新生态,刊物需加强选题策划,组织动态栏目与笔谈活动,积极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青年学者成长。此外,他还分享了《世界历史》编辑部实行的各种措施,提出只有以规章制度为编辑工作的规范性与自律性作保,刊物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学术质量与影响力。他强调,编辑转向主体性角色并不意味着其服务性的削弱,而是旨在工作中更主动地与作者交互,双方协力合作,共同实现学术创新。

马陵合以《经济史栏目建设的一些浅见》为题进行发表。他提出,经济史虽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但目前面临着专业刊物稀缺,栏目特色难成的窘境,并结合个人经验,指出经济史栏目面临的稿源跨领域、研究碎片化、文章可读性差等问题,呼吁期刊应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发表导向性稿件,引导学界关注新兴趋向,扩大考察角度,构建理论框架,开展逻辑分析,避免数据堆砌。他认为,经济史研究应重视比较研究与国际视野,形成自己的话语与叙事,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走向世界。马陵合表示,期刊的作用是引领与校对,他期待在期刊与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史领域能够取得突破瓶颈、走出困局,开创学科发展新样态。

梁晨发表了题为《数字技术的引入与历史研究的创新》的报告,就数字化背景下史学编辑对数字人文的审视与传统史学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首先指出,历史学作为文科基础在各学科对话中的独特性及方法论上的差异性。随后,基于“史学常青”这一论断,他分析了文本挖掘、外文翻译辅助、数据库扫描与智能检索等数字技术给历史学研究带来的机遇,也强调技术应服务于史学问题,而非替代史学研究本身,并通过生动的实例,列举了人工智能在材料搜集与阅读上的局限性。最后,梁晨呼吁史学编辑在数字时代应保持警觉,在确保刊发文章的质量与学术价值的同时,适应技术进步,利用新技术提升编辑工作效率与刊物影响力。

徐涛的报告题目为《〈史林〉与历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的探索》。他强调,历史学在理论与现实层面均占据独特地位,基于此,历史学编辑更应积极作为,勇于创新。随后,他回顾了自己在编辑岗位上的具体工作,分享了史学刊物建设中存在的普适性经验与代表性难题,特别谈及了《史林》草创时在资金支持紧缩和专业队伍缺乏困境下的坚守与突破。而后,他精炼地总结了办刊中的“变与不变”理念,强调在坚守中国立场的同时,需紧跟时代步伐,灵活协调历史学各一级学科的比重,设置紧贴时代脉搏的议题。此外,他还倡导编辑界应举办跨学科、跨业界、全覆盖的研讨会,邀请研究者和评价体系人员共同参与,三方协作,携手推动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

会议设两个分会场,共计四场分组讨论。

第一分会场第一单元由《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主编秦卫波主持,《求是学刊》史学编辑綦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张登德,《中东研究》执行主编闫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冯立君,天津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赵子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责任编辑温方方,《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史学编辑王学礼,《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史学编辑简梅青,《历史教学》编辑王湉湉,《地域文化研究》副主编刘毅,《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教研室主任张昂霄等参与讨论。在现今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约稿难度大、稿源质量不均以及复杂的评价体系等,这使一种普遍性的焦虑在编辑群体中蔓延。新问题需要新应对、新要求带来新标准,以“史学编辑的挑战与素养”为核心,编辑们分享自身经历,指出史学编辑正逐渐向“学者型编辑”靠拢,不仅需要积累深厚的史学专业知识,更要有意识地锻炼学术洞察力与专业技能。会上,编辑们通过研讨,共同探索行业发展的新路径,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学术环境,为历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助益。

第一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第二单元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编审管琴主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张治栋、《西伯利亚研究》编辑部主任白晓光、《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李月琴、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晶、《中原文化研究》编辑李潇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副编审张艳玲、《社会科学战线》副主编刘莉、《史学月刊》副编审张秀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社会科学版)》副编审杜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梁霞、《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编审冯雅等参与讨论。本场汇报聚焦于“期刊风格的塑造与选取”,与会者深入交流了各自在打造刊物风格方面的努力。编辑们多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高校优势学科进行专题策划、专家库建立等工作,以此吸引高质量的稿件,推动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的良性互动。但也有专家强调,期刊风格的塑造除了利用周边资源外,更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栏目进行调整与重构,实现全球对话,从而实现刊物的长远发展,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广泛传播。

第二分会场第一单元由《史学理论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志民主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刘清涛、《大庆师范学院学报》主编原昊、《医疗社会史研究》编辑郑彬彬、《史学集刊》编辑郑广超、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王宇海、《史学月刊》副主编、编辑部副主任赵广军、北华大学东亚中心教授刘景瑜、《贵州社会科学》副研究员翟宇、《社会科学研究》副编审许丽梅、《探索与争鸣》史学编辑杨义成、《经济社会史评论》编辑孙晓明等参与讨论。会中,编辑们结合自身阅稿经验,主要围绕“新时代下史学规范的重构与求新”开展了热烈讨论,对史学论文写作规范、话语体系构建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指出,全球化时代下的史学研究迎来了新的机遇,这就要求史学工作者们重视学科间的交融,培养宏观思维与分析框架,推动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时,紧密联系时代主题,对国际学界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此外,会议还提倡利用社交媒体拓宽学术成果的传播渠道,增强其社会影响力,为史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第二单元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编审肖海燕主持,《民俗研究》编审朱以青,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乔瑜、《全球史评论》编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西学研究》主编陈莹雪,《广东社会科学》史学编辑张祥梅,《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史学编辑孙晓鹏,《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史学编辑闫文龙,《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赵文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马玉蕻,《东疆学刊》史学编辑张克军,《黑龙江社会科学》史学编辑王昊等参与讨论。历史学学术栏目的风格,是编辑与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本场编辑们依托自身办刊工作,积极探讨了“历史学刊物特色专栏的形成”这一问题。编辑们与学术界的积极互动,通过主动约稿、策划主题、举办学术工作坊等方式,将学术热点与学科优势有机结合,从而逐渐形成了有着各自独特风格的史学专栏。当下,各大刊物在保持其传统优势专栏的基础上,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专栏方向,以平衡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的需求,塑造了历史学学术栏目的丰富多样性与专业深度。

会旗交接仪式

会议闭幕式由郭丹彤教授主持,冯立君教授、张治栋教授、郑广超编辑、赵文铎教授分别代表各单元作总结汇报。刘文山副理事长与下一届承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交接了会旗。《外国问题研究》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东育教授与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仲伟民教授致闭幕词。韩东育围绕现实问题与学术前沿,指出了学术期刊肩负的重大责任,并鼓励各领域的历史学工作者加强交流、携手共进,推动历史学在新时代繁荣发展。仲伟民对承办此次会议的东北师范大学及与会全体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在庆贺本次论坛圆满落幕之余,也对下届论坛的召开寄予希冀。在大会总结时郭丹彤指出,本次论坛围绕历史学期刊的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各位专家学者纷纷贡献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形成了学术共识,为历史学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史学期刊也将继续坚守学术品质,注重内容深度和原创性,同时积极探索历史类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不断创新,为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相关问答

学术论坛 是什么?

是刊物,学术会议是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会议。学术会议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 学术论坛 ? 申请方

[回答]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太过宽泛了,行业千千万万,请问你究竟是想找哪方面的论坛,所以我只能把自己知道的这几个论坛推荐个题主了,希望有题主喜欢的。小木...

黄海 学术论坛 属于核心期刊吗?

答:是科技统计源核心,不属于中文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在中国分为五种,1.北大核心(中文核心2南大核心(cssci)3中国科技核心4中国统计源核心

答:是科技统计源核...

一个 学术论坛 大概有多少人?

院士、毕银丽教授共同组织策划,《煤炭学报》和西安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黄河流域绿色开采与生态修复”学术论坛暨“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发...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医学系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申请方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的医学系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系部简介医学系位于湖南师...

青年 学术论坛 主要是针对学术还是?

青年学术论坛,顾名思义是针对青年学者的学术论坛,一般都要求是45岁以下的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学者。当然此类学术论坛要求有高有低,层次也是天差地别,如果是清...

小木虫 学术论坛 和小木虫学术科研哪个是真的?

科研那个是假的,学术论坛是真的域名为muchong的为真的,之前叫emuch后来换了muchong;而另一个前面加了x即xmuchong为仿的。科研那个是假的,学术论坛是真的域名...

承办 学术 高峰 论坛 的意义?

举办高峰论坛的目的和意义第一,扩大论坛组织的影响,起到宣传的作用第二,将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官员和商业精英聚集起来,群策群力第三,也是政治界和金融界多...

国内知名的 学术 平台有哪些?

关于学术方面的视频平台好像真没听说过,但论网络平台的话,绝对是小木虫论坛了。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学术交流,各种期刊投稿心得,研究生择业就业心得等等,看...

研究生最后一年以什么为主?

所以,从每年9月开始迈入研三的学生已经开始整理自己的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各种荣誉、参加过的各种实践活动、参与过的各种学术论坛以及发表的各种期刊论文,因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