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万元稿酬,坐拥百万读者的《知音》杂志是如何“垮”掉的
1984年,湖北妇联欲办一本杂志,经过一番讨论,想出了《湖北妇女》和《家庭内外》两个刊名。
创刊人雷一大听到如此简单粗暴的刊名后极不满意,当即拉着胡勋璧跑到邮局、大学、纺织厂征集了29个刊名,最终敲定了“知音”。
《知音》杂志,从此成了全国妇女的知音。
从3万元到8个亿
《知音》出世即“断奶”,拿着省妇联拨款的三万元,生死由命,成败在天。
《知音》创刊号
在最困难的创始时期,三万元花完了,杂志社就会饿死。于是,为了让《知音》活下去,编辑们集体出动,蹬着三轮车穿街走巷,开拓市场,胡勋璧则跟着火车跑遍了全国各地,只要是火车能开到的地方,他都去推销。
还好努力没有白费。创刊当年,《知音》火遍全国,月发行量突破了100万。
随之而来的,是《知音》杂志的画风突变。
原本,《知音》的选稿主旨是“深入生活、深入家庭、深入心灵”,可经过一番实验,杂志社摸到了一条偏僻狭窄的捷径——制造饱受争议的知音体。
还记得,一位学者为女儿订阅了知名杂志《知音》后,气得写了篇文章抨击:当我拿到《知音》杂志9月上半月刊时,看到的并不是那么洁净的面孔。6个要目中的4个分别是:《姐姐悲愤跳楼背后:房产大亨“通吃”孪生姐妹》、《驴友混居奸杀案,暧昧背后多少危险涌动》……仅从要目中,就可以看出《知音》的脸面并非高雅正派。
网络上也流行改编知音体:
《白雪公主》——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丑小鸭》——貌丑心善受尽难言屈辱,命苦弃儿终成杰出青年 《葫芦娃》——六哥哥力挽狂澜拯救误入歧途小弟,恶毒的夫妇你们终将得到报应! 《西游记》——:我那狠心的人啊,不要红颜美眷,偏要伴三丑男上西天 《简爱》——贫寒女教师真情感天动地,用双手为情哥哥撑出一片天
单凭题目就能发现,浅薄煽情、内容媚俗堪称知音文学的代名词,不怪人们嘲讽。
可是,抛开外界批评的声音,《知音》还是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用所谓的“新闻纪实文学”收割了万千读者的心,身价一路从3万飙至8个亿,使知音帝国迅速崛起。
“暴发户”与天价稿费
《知音》的命运,绝不似知音文学的主角那样命途多舛,但也不算一帆风顺。
知音帝国诞生没多久,杂志市场就涌现了一系列竞争对手。早年的期刊四大名旦里,《家庭》和《女友》都与《知音》共分一杯羹。
发行量的威胁,使财大气粗的《知音》更加在乎稿件质量,给出了天价稿费。
稿费按稿件质量评定,在2007年时,一篇文章最高能拿到1.6万元稿费,也有作者称,在拿过稿费后,他又获得了3.7万元的奖励。
按照十几年前的物价,每年在《知音》发表几篇文章,就足够一家人的日常开销。
一位编辑还曾爆出官方的具体审稿类型:案件、温暖社会的爱心事件、涉外爱情故事、国外的猎奇事件。
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比如写案件要写刑事大案,人物层次不能低,最好一方高一方低;爱心事件要体现人性,要曲折又催人泪下;涉外爱情稿子最好要传奇一些。
对于作者身份,《知音》编辑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公检法、记者、医生、教师,长期生活在地级市以上城市,年龄在24-50岁之间。
颇为高傲的一点是:如果用散文和诗歌投稿《知音》杂志,会被编辑一律加黑名单。
《知音》对稿件的需求十分苛刻,为了耸人听闻不惜代价,这一点还体现在他们的名人稿件中。
每期《知音》中,描写名人生活和家庭的文章在四五篇左右。但由于杂志格调不高,内容低俗,很多名人都不愿接受采访,担心被编造出一些莫须有的情节。
名人不接受采访,《知音》杂志另有手段。
一位《北京晨报》的记者回忆,她曾数次接到知音编辑的电话,对方力邀她写一些明星八卦。她以忙为由拒绝了,对方还会三番五次找上门,绕着圈子刺激她:“你平时怎么上班呀?怎么还坐地铁呀?我们稿费一个字一块钱,你给我们写稿,我们再给你编编,一个月怎么也能挣一万元。”
能毫不避讳地说出“我们给你编编”,证明《知音》编辑真的很会编。
一次,《知音》刊登了一篇于和伟的专访,文中写道:“于和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激地说:‘在我事业最不得志的时候,是我爱人给我阳光,给我鼓励’……”
可于和伟的经纪人无语地回应:于和伟从来没有接受过知音的采访,文中内容有网上搜来的,有杜撰的,还有诽谤。
连专访都敢编的后果是:仅在2011到2013年间,知音传媒就败诉了九次。
知名作家毕淑敏也曾一纸诉状将《知音》告上法庭,一向温柔的她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因为《知音》在她和儿子拒绝采访之后,私自杜撰并刊登了一篇署名为毕淑敏的文章,还将她儿子的单位公之于众,“很多电话接踵而至,让孩子无法上班。”
毕淑敏与儿子合影
可官司再多,都拦不住《知音》走向资本之路。
在毕淑敏得知知音集团即将上市的消息时,她愤怒地说:“这家严重侵害知识产权的杂志社,怎么还能上市呢?”
知音的帝国斜阳
没过多久,上市之梦随着纸媒势颓破灭。《知音》发行量迅速下滑,影响力甚至比不上知音集团子刊《知音漫客》,前浪被后浪狠狠拍在了沙滩上。
这一切真的只源于大环境恶劣吗?有《知音》内部人士揭开谜底。
原来,知音集团内部早已被腐蚀残缺。
在剥洋葱(新京报深度部)对一位《知音》前员工的采访中可以得知,胡勋璧于知音集团而言,就是一个土皇帝。
他作风强硬、不近人情、用人唯亲,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
比如,按照胡勋璧的要求,记者出差寻找新闻,若稿子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发表,出差的费用一分也不能报销。不能发表稿子的原因有很多,记者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一边倒贴高额差旅费,一边义务劳动。
他还监控知音编辑内部的通讯工具,用胶水封死USB接口,设置了严格的打卡制度。
出于行业特殊性,很多编辑都要通宵写稿,有一次,一位熬夜审稿的副总为了上班打卡,差点出了车祸。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创刊元老丁少颖去世前身患重病,胡勋璧依然让他没日没夜地审稿,丁少颖去世,胡勋璧也只字未提,倒是陆续将妻子、哥哥调入集团内部工作,并突击提拔了两个司机——一个做中层,一个做副总。
管理者种种令人反感的举动令公司内部乌烟瘴气,促使《知音》走向下坡路。
2014年8月,胡勋璧因“裸官”问题遭人举报,被免职回家。
听到这一好消息,知音集团的员工们自发到武汉三环外不禁鞭的地方,放鞭炮庆祝。
回想那个火车上推销《知音》的胡勋璧,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莫愁前路无知音
《知音》的出现,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学需要下沉市场吗?
答案是肯定。
尽管《知音》杂志格调低下,内容题材登不上大雅之堂,用词夸张又煽情,但它的确做到了,立足于草根文化,为那些很少捧起书阅读的群体端上一碗“心灵蛋花汤”,让他们感受到文学的生命力。
迄今为止,知音文学依然占据着广阔的读者市场。
明星八卦,两性关系、星座运势、养生菜谱……没有更换体裁,甚至文风不改,只是换了个载体,抚慰着同一批读者的心。
多年以前,《知音》曾有一句宣传语:人生难得无知己,生活岂能无知音?
或许,文学的生命力不只在于高深的艺术创造,更在于为人所渴求期盼,满足人之所需。
心灵蛋花汤也好,心灵鸡汤也好,
只要读者还在,知音文学就有其存在的意义。
作者丨小 慧 儿
「投稿指南」团队作者/编辑
- 转载请联系授权 -
为何《读者》《知音》《故事会》这些曾经爱读的杂志风光不再了?
有多少人在上中学的时候,上课偷偷看课外书被老师抓包的,其中最多的就是《读者》和《故事会》了。
那时候人们上厕所的时候不拿手机,因为也没有,但是会拿本课外书,里面主要是以民间的猎奇故事为主,也会有一些娱乐八卦等等。
同学们的生活费有限,往往会省下自己的零食钱去买一本《读者》,十次有八次都会看见小卖部的老板拿着一本《故事会》翻阅。
哪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在过去车马慢,人们信息闭塞,只能通过阅读书籍获得知识,现在车水马龙,每天一睁眼就会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故事会
1963年7月,《故事会》正式创立,主要是叙述民间的奇人异事还有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曾有人在网上分享,小时候经常盼着妈妈去买新一期的《故事会》,买回新的之后这本就是自己的了,就可以拿到学校里在同学面前炫耀了。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整述于本文结尾。
那时候谁有一本课外书,就会受到全班人的羡慕,大家争着抢着借阅。
据统计,《故事会》曾经一个月就卖出了100万册的,书中的内容丰富新颖,男女老少都喜欢看,所以受众群体的年龄段丰富。
1994年的时候,还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了“读者最喜爱的全国十大杂志之一”,从这就可以看出《故事会》受欢迎的程度了。
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其实内容也占据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故事会》的内容通俗易懂,只要是认识字的人都能看懂。
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故事会》的文章接地气儿,就好像是邻里之间的故事被串讲一样。还给人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那时候人们都人手一本了,《故事会》还成功入围了老师没收课外书的第一名了。
那时候跟《故事会》一样深入人心的书籍,还有《读者》。
读者
有网友曾经感叹道:“如果有一本杂志,能把人一秒带回旧时光,那一定是《读者》。”
相比于《故事会》的故事,《读者》的内容会显得更文艺一点,谁敢想象,创办这本文艺期刊的作者竟然是两位理科生。
兰州市一间不足6平米的小破屋里,埋头苦干的两个人忙碌的整理这近期的书刊,他们那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创办的书籍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1981年 ,《读者》的创刊封面上,一位清水出芙蓉的女孩驻足眺望,眼睛里满是对知识和外面世界的向往。
两位创刊人开始也并不顺利,两个人跑遍大街小巷推销,也没有几个人愿意看,那时候人们还是比较喜欢看原有的故事书。
他们也一度想过放弃,但是每一次都会心里念叨一句:要不再坚持坚持?这才有了后来的奇迹。
1984年,《读者》的印刷量首月突破100万册,甚至是超过了当时了《故事会》等一些有名的书刊。
《读者》之所以可以成为后起之秀,最大的原因是坚持“群众路线” ,为了还原故事的真实性,坚持与读者互动,最多的一天收到了9麻袋的书信。
很多人都对这本期刊爱不释手,每个月都等待着下一期的更新,就连黄谦教授也不例外。
作为在教室岗位上坚守40年的一位资深老师,应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可是仍旧是《读者》的忠实粉丝。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几十年的时间里,黄谦每半个月都会按时去报亭,就像是跟朋友的约定一样,他也因此跟报亭的老板成为了朋友。
黄谦还在学校教书的时候,就在一节《美文赏析》的公选课上,将《读者》作为唯一的教材,看的出他对这本期刊的热爱。
2015年,“读者传媒”期刊非常争气的上市了,成为“国内期刊的第一股”。
但是转型之路并不顺利,尽管在众多粉丝的簇拥下,《读者》的月发行量还是一路下滑,到了2018年,一年连500万份都不到。
这主要还是电子产品的冲击,人们一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也就不需要依赖于纸质书籍了。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书籍就是奢饰品一样的存在,只有手头阔绰的人才会购买的物品,现在人们却嗤之以鼻,强大的反差让人觉得讽刺。
面对即将被淘汰的现状,《读者》杂志社也积极改进,在企业的管理致富和业务板块方面进行了调整工,但是结果并不理想。
除了《读者》期刊,还有一本《知音》的期刊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少人表示是咎由自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知音
乍一听书名,就觉得这本书就跟知心朋友一样陪伴着自己,它也确实是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流量密码。
1985年《知音》杂志在武汉创刊,经常会在花花绿绿的封面上印着极有吸引力的标题,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它上面的文章主要是以情感类的为主,让观众的代入感极强,毕竟谁都有亲情爱情与友情啊,动人之处还会引得人们潸然泪下。
《知音》这本期刊在当时没觉得有什么,但是回过头来看,里面的狗血剧情已经脱离现实了,全靠想象力来堆。
人们都爱听八卦离谱的事情,这就好比现在的网友回家将《甄嬛传》的剧情讲给村里的大娘听,大娘碗都不刷了也得过来听完剧情一样。
1999年,《知音》杂志不仅是超过了《读书会》期刊,销售量还在世界上排名第五,这一年还为国家创税2600万元。
尽管有这样的成绩,可是也担不住《知音》主编们的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啊......
毕淑敏是国内著名的女作家,就曾经因为一篇不实际的文章,与《知音》对簿公堂,最后胜诉,维护了自己的权益,《知音》不仅要10万元的精神损失费,还必须公开道歉。
赔偿倒是挺快的,就是道歉是一拖再拖,他们也不想承认自己胡编乱造的事实,直到一年后,才公开道歉声明。
这主要是在2009年4月,毕淑敏接到儿子的电话,《知音》中的一篇文章说是毕淑敏写的,是关于儿子患有独生子女综合症的事情。
这篇文章不仅胡编乱造,还暴露了毕淑敏儿子上班的地方以及手机号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工作,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毕淑敏冒着风雨前往报亭,找到了那篇题为《毕淑敏母子环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远的人生》的文章,于是就有了上面提到对簿公堂的事情。
不光是毕淑敏,很多文人大家都会有这样的遭遇,作家史铁生、哲学家周国平也曾遭遇“文章被随意更改,发布不实际,瞎编乱造”的事件。
怪不得有人会说,《知音》期刊的消失是自己的原因,有一种只顾自己野蛮生长,不顾他人死活的感觉。
上世纪盛行期刊消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电子产品的冲击,先不说网上信息的时效性与便捷性,就像是书籍也都更新成电子书单的,不需要携带厚重的一本,想要阅读直接打开手机观看就行了。
读书可以使人变得聪慧、豁达和明智,尽管现在纸质书籍会越来越少了,但是闲暇时间还是要多看书,感受文字的力量。
参考文献: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报”停刊“成报”暂停发行印刷版 逐渐消失的报刊亭 2015-7-30
新华网 《读者文摘》的破产:传统媒体如何数字化生存?2009-10-09
相关问答
《 知音 》 杂志 当下为何被冷遇?该刊记者编辑为何纷纷出走?《知音》曾经是我非常喜欢的期刊,这些年随着各种电子读物的普及,很少看期刊,知音也渐渐远离了我的生活。知音也走向没落了,1.纸媒走向衰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大家都读过《 知音 》 杂志 吧?可是那里面的故事都是真的吗?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现在《知音》的故事都是真实的,知音在有几年的时间确实文章有杜撰作假的,不仅吃了官司也让很多人对知音的印象不好。但是现在知音内部对稿件的审核是非常严格...
杂志 《 知音 》上讲的事情是不是真实的?一般不可信。都是骗婚的。现实征婚都有假的一般不可信。都是骗婚的。现实征婚都有假的
中国时尚 杂志 品牌排行榜?1、读者(无限制年龄段的杂志刊物,十大杂志品牌,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瑞丽(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大的时尚女...
你觉得《 知音 》怎么样?《知音》这本杂志,伴随着七零后八零后人的成长,那是美好的记忆。那时候手机还没普及,看电视也不太方便,更不要说上网,所以报刊杂志这些课外读物特别受欢迎,...知...
如果看待 知音 漫客APP将要取代 知音 漫客 杂志 ?《知音漫客》创刊于2006年1月,国际大16开100P.全彩印刷的漫画生活志.经过三年发展成为每月四刊的周刊类杂志.现今月发行量超过400万册,是我国第一本原创漫画全...
《奇幻》 杂志 为什么停刊了? - 黎阳隐士 的回答 - 懂得停刊原因幻世界主编,停刊根本原因还是在市场。最近几年整个市场下滑严重,每家杂志社都有相同的感觉。尤其对青少年市场来说,受移动终端的影响更大。...
知音 是什么书?《知音》是创刊于1985年1月的情感类杂志,以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等内容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多年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五的位置。《知音...
《奇幻》 杂志 为什么停刊了? - qq-883538 的回答 - 懂得1-杂志社境。在网络文学兴起,以及95后开读者的大背景下,杂志社本身几乎没有作出任何有效的应对措施。仍旧还是按照五年前的读者标准来,当然会出问题...
如何评价《 知音 漫客》 杂志 ?前期时候算不错,直到开始腰斩之前,蝴蝶少年,苏格兰玫瑰,逍遥奇侠,魔人,盖亚冥想曲,好像御狐之绊也是吧,我自从极度分裂连载没多久就没买了,见证了一些好...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