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引进了中国重阳节,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为什么没流行下去?
平安时代的浮世绘
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我们小时候便学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名诗。中国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彼时的中国社会存有“秋祭”这一习俗,人们会饮菊花酒,佩戴茱萸。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自隋唐时期便开始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习俗。794年日本进入“平安时代”,重阳节虽早在平安时代之前即传入日本,但却是在平安时代的历代天皇的推动之下,才得以成为日本国内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菊花酒
7世纪,重阳节与众多中国文化一道,经由遣唐使传播至日本,并在随后逐渐成为天皇的重要宫廷典礼。685年的九月初九,天武天皇在皇宫内举办宴会,这是日本天皇首次在九月初九举办宴会,也标志着重阳节典礼被日本宫廷正式接纳。但举办盛大典礼的天武天皇却在一年后的九月初九病逝,这使刚举办过一次的重阳典礼被迫停止,九月初九被继任的持统天皇设立为日本国的忌日,在这一天要举办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天武天皇的祭奠。
日本皇宫
807年,平城天皇于九月初九举办宫廷活动,此时距离日本上次举办九月初九的庆祝活动,已经过去了120年。尽管此次宴会规模并不算大,但平城天皇的举动标志着日本将重启因忌日而被迫停止的重阳节。809年,嵯峨天皇继位,新天皇对大唐文化十分喜爱与崇拜,在他担任天皇的15年间,整个日本开始“唐化”,大唐的宫廷礼仪、建筑风格、服饰打扮都被引入日本皇宫,成为日本贵族所追求的文化风格。
富有大唐风味的日本京都
热爱中国文化的嵯峨天皇在15年的皇帝生涯内,举办了多达10次的重阳节典礼活动。根据史书记载,嵯峨天皇于811年在皇宫紫宸殿举办文人赋诗大会,数十名日本读书人在大殿之内公开作诗,天皇根据其作诗情况进行赏赐,这是日本重阳节典礼中第一次举办赋诗大赛。像这样盛大规模的赋诗活动在嵯峨天皇年间还举办了六次,可以说对唐诗痴迷到极致的嵯峨天皇在日本首次开创了赋诗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嵯峨天皇规定参加赋诗活动并不限于有功名的官员士人,即使是寻常百姓,也可以参加赋诗比赛,如果获胜一样可以获得奖励。这意味着日本的重阳节活动开始由原先的宫廷贵族活动走向民间,与日本本土民间文化开始融合。
嵯峨天皇像
古代日本的法定节日及节日仪式往往是固定的,有着较为完整的举办仪式,而这些都可以在《大宝令》中看到。在制定于701年的《大宝令》中,日本官方还没有将重阳节作为一种固定下来的节日。可以说直至嵯峨天皇在位之前,日本虽已经开始在九月初九当天举办活动,但并没有将其定为一个法定节日。
816年,嵯峨天皇下令将九月九日定为“九月节”,828年,日本重要史书《日本后纪》中第一次出现了“重阳”二字,在这一天所作的诗也被称作“重阳之诗”。831年,《日本后纪》中第一次出现了“重阳节”字眼,这标志着日本已经正式将九月节确定为“重阳节”。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一个节日的形成往往是从地方民俗开始的,没有什么固定的名称,即使在中国,“重阳节”也是在唐代才被大量使用,但同时依旧有人用像“登高节”这样的名称来代指九月初九。也就是说,日本从中国得知了九月初九的重要性,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但只不过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本才逐渐了解到这一天应当叫作“重阳节”。
自嵯峨天皇之后的几代天皇都对大唐文化十分崇尚,因此在嵯峨天皇手中开始被重视起来的重阳节,在9世纪上半叶得以继续发展。承和九年(834年)的九月初九,仁明天皇在紫宸殿中设立高规格宴席招待文武百官,在宴席现场,精通诗词歌词的文人要根据天皇制定的主题作诗,赋诗完成之后,天皇会根据诗歌水平赏赐不同级别的俸禄。在宴会期间,天皇还会赏赐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以菊花酒。可以说自嵯峨天皇开始之后的数十年里,重阳节这一名称先是在日本被确定下来,随后历任天皇都会在这一天举办各种各样的宫廷活动,参加的人也由原先的高级官员变为精通诗词的平民百姓也可以参加。可以说重阳节在日本的影响力与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天皇会在宫廷里大摆宴席
三、重阳节在日本的衰落
平安时代的日本宫廷贵族每年要参加若干场大小不一的宫廷典礼,重阳节自嵯峨天皇之后,也被纳入到宫廷贵族要参加的重要典礼之中。上文已经说过,日本的重阳宴会是十分热闹的,文人墨客以天皇定下的字词为主题,结合重阳节进行诗歌创作。举办重阳宴的地点大多选在京都的神泉苑内,这里有湖,有岛,有园林,有亭阁,湖上可以泛舟,园林可以狩猎,是绝佳的游玩场所。也正是在重阳宴上,天皇与贵族们可以暂时不顾繁琐礼仪,将感情全部释放出来,因此日本贵族十分喜欢重阳宴。在重阳宴会的基础上,日本宫廷还在重阳这一天举办大型花宴,主要以菊花为主,在花宴上人们同样吟诗作对,场面十分热闹喜庆。
神泉苑
重阳宴如此受欢迎,但重阳节却没有在日本盛行下去。因为,进入日本承平年间,也就是朱雀天皇在位期间,日本重阳节的地位与影响开始发生重要转变。朱雀天皇即位时只有8岁,且体弱多病,藤原家族的两兄弟把持朝政,在朱雀天皇即位的第一年,由于九月为国丧月,因此重阳宴会暂时停止。但在承平二年的九月初九,藤原兄弟同样没有办重阳宴会的意思,朱雀天皇也无可奈何。
在朱雀天皇之后,藤原家族一直把持朝政长达300年,在这期间,历代藤原家族成员都对朝廷的法度礼仪采取漠视态度,宫中的大量典礼宴会被迫停止。即使偶尔举办一次,藤原家族成员也不再遵守之前的规矩,在宴会上完全抢了天皇的风头,赋诗、赐酒等活动都随之消失。在1033年,藤原家族把持朝政的时代过去了,但此时的重阳宴已经停止了百余年,尽管期间也有过零零散散的重阳宴,但多是敷衍了事。藤原家族专权结束后,宫中礼仪开始慢慢恢复,但像平安时代那般君臣同乐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藤原家族
文史君说
重阳节自传入日本之后,由于受到嵯峨天皇的喜爱,遂成为日本宫廷十分看重的节日典礼,君臣同乐的情景可以称得上是一桩美谈。但政治是残酷且无情的,随着日本朝廷内斗的开启与野心家的大权独揽,重阳节与许多宫廷节日一样,在百余年的时间里被忽视。自此,重阳节在日本再也没有恢复到平安时代那般热闹。
参考文献
邱丽君:《平安时代日本重阳节文化的变迁》,《史学月刊》2020年第11期。
陈巍:《日本平安时期重阳诗宴的来源及其仪式》,《文化遗产》2014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 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
《史学月刊》:打造一流学术平台 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
编者按: 我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远大发展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学术平台建设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流学术平台既是一流学科的实现路径,又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策略。因此,本报特推出“百年河大学术平台”专栏。该专栏将聚焦我校的优质学术期刊、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平台,总结其发展历程,展示其学术特色,介绍其学术价值,探究其学术追求,以进一步提升其品牌价值,扩大其在国内国际的综合影响力。本专栏文章将不定期推出,敬请垂注!
在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河南大学,有这样一份学术刊物,一如它的母校,不事浮华、严谨朴实,却又因它的厚重与成就,惹人注目,受人敬重。
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历史学月刊,是内容含量最大的史学专业期刊;
它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复印量排名中,多年名列历史地理类刊物第一;
它在国内各种期刊评选中所获荣誉众多,令业界刮目相看。
今年,这份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学术刊物——《史学月刊》迎来了它的65岁生日。经过65年的洗礼与积淀,这份刊物愈加厚重与成熟,已成为国内史学研究的一方重镇。
厚基础 高起点
作为一份地方高校主办的学术刊物,《史学月刊》能够异军突起,应该源于它深厚的学术基础与高起点。
我校历史学科起步较早,创建于1923年的历史系,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河南大学首任文科主任就是之后蜚声学界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冯友兰。这里还汇聚了范文澜、嵇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绍虞、姚从吾、萧一山等一大批史学家,在一代代学人的精心铸造下,逐渐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贯通,既重视知识创新、更强调历史通识的学术传统。浓厚的学术氛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学人才,白寿彝、尹达、石璋如、韩儒林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也正是在这样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史学月刊》不断汲取营养,逐渐成长壮大。
1951年1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时任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嵇文甫,文教学院副院长郭晓棠和史地系主任黄元起,共同发起创办了新中国最早的史学期刊之一《新史学通讯》,1957年更名为《史学月刊》。它的创办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后,随着专职编辑队伍的建立,《史学月刊》致力于打造一份为学术发展而服务的刊物,向名副其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逐渐成为繁荣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刊物秉持“诠释历史的求是精神”“追随时代的求新精神”“培养新人的责任意识”“打造名牌的品牌意识”的办刊理念,在专业学术期刊的道路上走得愈发稳重而扎实。
在这种办刊理念的指引下,刊物的学术水平与学界影响力均有明显提升,将一份地方性刊物,提升为得到学术界所广泛认可、有自己办刊风格和特色的大型学术刊物,并取得了诸多成绩和荣誉:
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两次入选“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2010年,时任副主编郭常英获评“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优秀编辑)”;
2011年,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期刊;
2012年,入选首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2014年,入选“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届“全国社科百强期刊”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引领学术发展 服务现实社会
梁启超语云:“夫学术者,乃天下之公器。”而学术期刊,就是这公器的载体,承担着引领学术发展、服务现实社会的责任。
主编郭常英认为,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的集散地,将众多分散的研究集聚一起,其影响会酿成风气,形成趋势,会在传播的同时影响学术群体。所以,刊物在引导学术风气、规范学术秩序、形成学术趋向等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史学月刊》开辟“专题笔谈”等栏目,发表了一系列旨在强调理论思考的笔谈文章,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笔谈、多组“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笔谈,涉及对史学研究多个领域的理论反思,引导学界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性、整体性的理论反思。
从2000年第1期至2015年第12期,《史学月刊》刊载专题笔谈达64组、325篇,撰稿学者有268人。这些文章大部分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有的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对之后的史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历史学研究和任何学科一样,都有一个如何体现社会功能和发挥社会作用的问题。《史学月刊》在选题原则上,坚持贴近现实、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学术取向。本着为现实人类活动提供历史资鉴的原则和考量,在刊物的栏目设计、组稿和稿件的采集上,突出历史学的现实感,在传统栏目之外,不断增设新栏目,如学者访谈录、当代史家研究、台港澳研究等。
与此同时,一些贴近现实、服务社会的文章也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如马敏的《寓乐于会:近代博览会与大众娱乐》,王笛的《成都茶馆、袍哥与地方政治》等文章,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系列文章的发表,既使史学研究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功能,也使《史学月刊》显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发掘学术新人 培养青年才俊
与国内几个史学大刊相比,《史学月刊》的作者以青年学者居多,富有锐气和朝气,对于普通读者具有亲和力,这是其鲜明特色之一。
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青年学人的成长,必有一个过程,他们之中不乏可堪造就之材,历史学的前途与命运,就系在他们身上。《史学月刊》对此具有理性的认识,提出“以培养青年为目标的前瞻性战略眼光”来要求自己,并践行在办刊实践中。
刊物始终追求“作者是第一上帝,读者是第二上帝”的理念,通过作者去赢得读者。慎重对待作者的每一篇来稿,尤其不歧视青年作者的稿件。年轻人发来的稿件中,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尽可能帮助玉成。
2011年,时任主编李振宏收到青年作者陈永霞的一篇稿件《民族主义与20世纪初年的“新史学”》,认为选题不错,但需要修改的空间很大。于是在一个冬日的凌晨对该作者作出长篇回复,给出详尽的修改意见,建议对论文重新进行构思安排,并列出了详细提纲。作者回信接受了李振宏的修改意见并循此做了修改,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史学月刊》2012年第5 期。
上海华东师大的青年学者李孝迁读博期间,于2003年、2004年连续在《史学月刊》发表两篇文章,后来又陆续发表了两篇文章。这些都是以其稿件的质量为基础,不掺杂任何其他因素。李孝迁在《史学月刊》发第一篇文章时26岁,刊物没有因其年轻而不予重视,这给了年轻人的成长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据统计,《史学月刊》作者中,年轻学者(45岁以下)的文章已经占到将近三分之二,是作者队伍的主体,发表的在读博士生论文接近发稿总量的两成。也正是坚持扶持青年学人的方针,让刊物受到广大青年史学学者的欢迎。多年来,《史学月刊》的下载量和下载率总是在史学期刊中占据领先位置。
组建专家编辑队伍 造就高端学术刊物
河南大学这所百年老校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方学人,形成了一种务实、执着、不奢华、不张扬的学术定力与坚守。《史学月刊》即是缩影之一。
在《史学月刊》现有的几位编辑中,除了近年来入职的两位新人之外,其他人都在此工作超过10年,主编郭常英更是在此工作达30年之久。对于这份刊物,大家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编辑们都是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学有专攻,学术功底深厚,学术视野广阔,学术成果丰硕。其中有4位博士生导师、1位硕士生导师。近五年来,《史学月刊》编辑在A类期刊发表论文8篇,为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厚的专业学术素养,确保了编辑们对待来稿时非凡的甄别能力和学术眼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刊物的学术水平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做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是一份苦差事。但是,和这份刊物结下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于读者、作者的责任感,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资深编辑翁有为曾感叹,“我们当编辑,做的是良心活,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这一群人,都只求一个无愧、无悔”。
有所失也必有所得。经过几代编者的辛苦付出,《史学月刊》除了取得的诸多成绩和荣誉,在校对、版式设计等方面,也都形成了一套技术规范和自身特色,在学术界同行中,因为论文质量和编校精良而得到普遍赞誉。
文章之盛事 学术之大业
学术期刊作为高校的学术平台之一,对于凝聚高层次人才队伍、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史学月刊》办刊水平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它对于我校历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2002年,刊物恢复为月刊,内容含量增大。如今的月刊,每期136页、25万字,全年发稿约300万字。所刊载的论文以学术质量作为唯一标准,不拘泥于字数,很多在两万字以上,四五万字的文章也不少见。
2012年,在河南大学建校一百年之际,《史学月刊》编辑部在人员紧张、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又创办了《历史与社会文摘》,摘编各类高校学报和人文社科类期刊中有关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考古、社会文化史等人文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因其信息量大,权威性高,摘录面广,理论性强等优势,很受读者欢迎。目前该刊数据已被收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刊信息检索中心数据库,进一步扩大了河南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2000年以来,《史学月刊》的国际化发展也日益显著,现已发表港台地区和9个国家的共计54位著名学者的论文。一些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史学类有关索引定期摘录该刊目录。众多国外知名史学学者也正是因为这份学术名刊而了解了百年河大。
在国内史学界,《史学月刊》更是河南大学的一张名片,其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母校的“无形资产”。今年3月,众多在中国史学界久负盛名的专家学者专程赶来开封参加创刊65周年座谈会,便是他们对《史学月刊》工作与情感上的双重认可。
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在座谈会上回忆起他与《史学月刊》的故事。他的学术论文处女作《中国第一部商法》就发表在《史学月刊》,因此长怀感激之情。他用华中师范大学的校花——桂花来比喻这份刊物:“花瓣虽小,颜色也不若牡丹、玫瑰那般雍容富贵、鲜艳夺目,但却暗香浮动,沁人心脾,经得长久,耐得寂寞,高贵而典雅。”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资深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瞿林东教授也对这份刊物褒奖有加:“《史学月刊》以单薄的《新史学通讯》起步,如今已跻身于海内外知名历史学专业期刊之列。刊物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长篇大论与短篇小札兼容,不同学术观点各骋其说,容量大,有朝气,在同类学术刊物中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在创刊号《发刊词》中,开拓者们说:“预祝本刊的成长与壮大,希望它在新史学研究方面成为一支生力军。”如今看来,开拓者们的祝愿已变为现实。(史周宾 彭慧蓉/文)
相关问答
有哪些比较好的历 史学 自媒体?如今是网络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的时代,如何获得优质信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想关注一些不错的历史类自媒体,那这篇文您就看对了。下面根据个...
清内府编修机构常设书馆有哪些?清内府编修机构主要是为了记史而设置书馆,所以书馆又称为史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建议阅读《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文章刊登在《史学月刊》2008年12期)。清...
广告的起源?广告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广告阶段中国古代广告萌芽于公元前lo世纪左右,距今3000多年。根据《周记》记载,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济生活中,凡是进...《论...
经济师是08年北大核心期刊吗[回答]《经济师》不是08年北大核心期刊2008年北大核心期刊总目录I21/29文学作品1.人民文学2.收获3.十月4.当代5.上海文学6.中国作家7.钟山8.清明...
为救济灾荒,清代的义仓是如何兴起的?陕西大荔县保存的清朝义仓参考文献:吴四伍:《清代仓储的经营绩效考察》,《史学月刊》2017年第5期;江芦:《清代粮食救济政策及其在地方的实施--以广西为...参...
历史学 研究生主要读什么?..._考研_帮考网历史学研究生主要读取历史学相关的经典著作、历史文献、研究论文和学术期刊等。这些读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历史学经典著作:如《史记》、《资...
赵婴齐与丞相吕嘉,君臣之间闹得不可开交,究竟为何?提起这个问题,真不好说,这是南越国的事情。南越国第一代君主叫赵佗,本是秦朝大将,被秦始皇派往岭南去开疆拓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肉包子打狗再也不回来了...参...
作为大一统王朝,清朝为何能制定优秀且有延续性的顶层设计避免宦官专政?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清朝的制度改革,有两个原因,一是吸引了前代的兴亡之教训,二是因为自已是异族入主中原,所以客观上比较重视管理治理。清朝不...这...
山东大学 历史学 考研需要看哪些书和资料..._考研_帮考网以下是建议的历史学考研书目和资料:1.《中国历史纲要》(第二版)编著:王汝懿、李泽厚、张玉法2.《中国古代史》(第三版)编著:杜维明、王汝懿、李...
为什么曹操会在张邈的地盘起兵反董卓?众所周知,曹操的军事生涯源于起兵讨伐董卓。后汉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专擅朝政,废少帝而立献帝,京都震动。曹操逃离洛阳,与关东群雄共同讨伐董卓。他离开...何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