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感知:八成受访者表示今年过得幸福,近四成升职加薪
南都民调年终盘点报道之二
2021,年至岁尾。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年,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防疫人员在烈日风雨中坚守岗位;这一年,河南暴雨中群众手拉手帮助受困者,网友自发接力“救命文档”;这一年,“绝绝子”“破防了”频上热搜,成为年度关键词……
回望2021,公众的生活和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令人“破防”的时刻?为了解时代巨变中的社会生活与公众心态,南都民调中心在此前连续5年组织公众生活感知度调查基础上,于今年12月中下旬发起2021年度生活大调查,并推出系列年终盘点调查报告。本篇《公众社会生活感知度报告》,用1094份调查样本,从个人学业事业、家庭情感、健康生活、社会心态、幸福感以及未来期许等十一个方面,对2021年的公众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回顾与盘点,为社会群体画像,为公众心理把脉。
个人事业:近四成受访者表示有升职或加薪
2021年,课题组持续关注职场人群,描摹职业生活与年轻人的心态。一方面推出新职人系列调查,结合近年来经济发展以及就业市场新亮点,深入调研外卖骑手、汉服造型师、剧本杀主持人等新兴职业群体的工作状况、心理状态,用数据、故事、镜头等不同方式展现各类职业群体面貌;另一方面,关注上班族通勤状况、职场歧视等热点议题,用数据呈现职场生存现状。
那么,这一年里职业人群在事业方面具体有哪些变化?从调查结果来看,相较于2020年同题调查中超两成受访者在事业方面没有变化,今年有更多人表示事业有了积极改变。38.55%的受访者表示2021年有升职或加薪,22.21%找到工作或是跳槽了,20.14%掌握了新技能,17.49%做生意赚钱了。
但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也有14.61%的受访者表示今年有降职或降薪,14.27%的受访者失业或还在找工作,13.35%的受访者选择自主创业,10.47%的受访者生意亏损或负债。
对90后受访者王先生而言,今年变化最大的是换了三份工作。“4月份辞职后,5月份入职新工作,由于觉得很无聊,做了一个月又辞职了,8月份入职了现在这份工作。”王先生现在从事电商物流,是一名仓库管理员,每天朝9晚6,弹性打卡。他说:“每天来回穿梭在两万平方米的仓库,步数不少于一万五,不用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里。”王先生表示比较喜欢现在的工作氛围,希望可以长久做下去。
个人学业: 近三成受访者顺利升学、成绩进步
青年学生是洞察社会的“晴雨表”,课题组多年来重点关注学生群体,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考志愿选择、大学生就业等话题发起过一系列调查。今年4月,面对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课题组再次发起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意愿与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应届毕业生选择工作岗位时最看重薪酬、“五险一金”等福利、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最受欢迎。
除了毕业生就业外,今年学生群体在学业方面还有哪些变化?调查中,29.78%的受访学生表示顺利升学或考研,28.44%表示学习成绩进步,20.89%的受访学生表示学习成绩退步,20.44%表示学业上没有任何变化,还有16.44%改变了就业意向。
00后受访者可可告诉研究员,她今年考上了广东工业大学,但比较遗憾的是没有考上第一志愿,“我最想去中南大学,想到外省体验一下独自生活,可是我成绩不够。”受访者赵同学今年最大的变化则是离开广州去了澳门城市大学读书,“其实我原本是打算出国读书的,但无奈国外疫情防控比国内差太多了,所以当时在香港和澳门两地徘徊。”她说近两年大湾区建设令两地通关方便了很多,节省了不少时间,这也是她愿意到澳门读书的原因之一。
家庭情感:近三成受访者恋爱或结婚
年关将近,被催婚是不少单身者难以避免的话题。2021年初课题组发起的春节假期经历调查中,60.76%的未婚受访者表示自己被催婚,其中父母催得最多。此外,课题组连续多年关注年轻人的婚恋观,今年“双11”前夕发起的调查显示,六成受访者择偶最看重人品素质,四成会考量对方经济条件,过半数单身受访者面临着“单身压力”,“不想将就”和“社交圈窄”是他们单身的主要原因。
有人享受单身,也有人收获爱情。年终调查结果显示,19.65%的受访者表示今年依旧单身,29.62%的受访者今年恋爱或结婚了。还有不少人收获了亲情和友情,23.58%的受访者今年和亲人朋友团聚了,20.11%表示结交了知己,17.73%表示自己或爱人怀孕生子。
受访者刘女士告诉研究员,她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娃,带娃的过程中有快乐也有辛酸,但总体还是幸福的。自己以前是一个比较喜欢到处玩、到处旅游的人,家庭迎来一个新成员后,会比过去更加有责任心。
此外,生活有喜也有悲,一成左右受访者表示经历了亲人离世、失恋、离婚或是人际关系出现问题,6.76%表示遭遇家庭变故。
生活心态:近六成 受访者更珍惜家人
面对生活的无常,学会珍惜成了受访者2021年心态方面最大的变化。57.31%的受访者表示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50.37%表示学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47.35%增加积蓄以应对风险。此外,31.26%的受访者心态更积极乐观/走出阴影,28.79%更渴望外出闯荡,21.94%调整心态,乐于知足。从不同年龄来看,60后的受访者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72.22%);90后的受访者更多是增加积蓄以应对风险(51.90%)。从不同性别来看,女性受访者表示懂得珍惜的比例更高(60.45%);男性受访者渴望外出闯荡的比例更高(30.82%)。
90后受访者阿仪说,今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依然单身,工作没变,住的地方没变,甚至还穿着去年买的衣服;但心态方面有一些小小的感悟,大概就是不和自己较劲了。这个变化是突如其来的,仿佛有一个瞬间失去了和自己较劲的支撑,整个人好像一下子松弛了下来。比如以前遇到一些左右为难的事,会替别人想很多,现在会首先想自己是不是开心。
个人健康:近半数受访者 今年有 加强锻炼
在今年的调查中,受访者对健康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表示加强锻炼和坚持早睡早起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48.17%、37.66%,较去年同题调查分别提升10.56%、17.84%;29.34%的受访者改变饮食习惯,15.63%更注重卫生防护。但另一方面,26.60%的受访者反映身体状况变差,仍有25.78%的受访者频繁熬夜,21.66%时常失眠,14.53%变胖了,12.89%出现脱发。
从不同年龄来看,80后受访者加强锻炼的比例更高,达54.55%;00后受访者表示频繁熬夜的比例更高,为37.60%;60后与70后表示失眠的比例更高,超过30%;各个年龄段表示出现脱发的比例都超过10%。
课题组此前开展的公众睡眠状况调查、全民健身状况调查呈现出相同的趋势。18-25岁的受访者是熬夜主力军,33.14%每周熬夜4天及以上;87.44%的受访者表示有睡眠困扰,其中超过30分钟无法入睡占34.29%,偶尔彻夜失眠占22.14%,经常彻夜失眠占7.52%。在运动方面,83.96%的受访者有运动习惯,其中47.04%每周锻炼3-4次,24.43%每天锻炼一次。
防疫生活: 八成半受访者 习惯疫情防控下的生活
2021年,新冠疫情仍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调查中,86.01%的受访者表示已习惯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生活节奏,9.51%的受访者反映说不清,仅有4.48%表示未习惯。交互分析显示,受访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等职业人群习惯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生活节奏的比例更高,超过90%;而受访的在校学生表示习惯的比例较低,仅为68.95%,选择说不清达24.21%。
受访者阿仪告诉研究员,今年她转变了对疫情的心态,慢慢明白了“要和病毒长期相处”的含义,不再急切地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不再等疫情结束后自己再做什么,有些事即使在疫情期间也可以做。
问及今年印象深刻的防疫经历,65.90%的受访者对接种疫苗印象深刻,65.54%选择配合验核酸,保绿码,57.22%选择时刻关注疫情进展,46.53%表示会提醒身边的人注意防疫,43.60%选择避开涉疫重点地区场所,43.69%选择戴口罩勤洗手、减少人群聚集,41.04%选择就地过年。
虽然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与不时反弹的局地疫情让防控备受考验,但超九成受访者仍对疫情防控工作有信心,其中68.7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22.12%表示比较有信心。受访者小颖告诉研究员,今年年初北京有本土疫情,她回到广州后立马收到了居委电话,让她报备。居委及时了解跟进,让她对防疫工作充满信心,也感到安心。
“破防”时刻: 超半数 受访者 为奥运健儿的拼搏瞬间“破防”
“破防了”成为2021年度热词之一。热度背后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心态,公众又有哪些“破防”时刻?调查中,75.23%的受访者表示今年经历过“破防”时刻。其中,个人学业/事业得到回报、身边人的善意举动、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会事件以及家人朋友的关心理解是受访者“破防”的主要原因,占比超过35%。此外超两成受访者因感情修成正果、家庭迎来新生命、遇到难以承受的压力或是影视/文学/动漫作品中的感人情节而“破防”。
问及“破防”时的心情,近六成的受访者感到感动,34.63%感到开心,33.90%感到兴奋,25.64%感到惊喜,在“破防”瞬间感到失落的占比21.75%,感到伤心的占比20.90%。
具体有哪些社会事件或新闻让受访者感到“破防”?调查数据显示,53.42%的受访者因“东京奥运会上杨倩、全红禅、苏炳添等运动员的拼搏瞬间”而“破防”,43.92%因“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而“破防”,41.83%因“孟晚舟平安返回祖国”而“破防”,40.67%因“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而“破防”。
90后受访者小袁告诉研究员,袁隆平爷爷过世那天,他刷着抖音突然就哭了,很难过,他回想起以前跟舍友为了看袁隆平爷爷一眼,一大早骑着单车横跨了大半个广州城。00后陈女士也分享了自己的“破防”时刻,比如学业上的努力得到回报,还有一些社会新闻事件,如河南暴雨中有人遇险时,周围人不论认识与否都会冲上去救人,让她十分感动。
社交心态:超两成受访者熟人面前健谈、生人面前“社恐”
“社牛症”“社恐”同样是年度热词之一,代表了一些年轻人的社交心态。调查数据显示,六成受访者表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社恐”。其中,24.77%的受访者“在熟人面前健谈,在生人面前‘社恐’”,19.47%表示“缺乏社交,是‘社恐症患者’”,17.55%属于“在线上‘社牛’,在线下‘社恐’”。另外,也有22.3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广交朋友,是‘社牛症患者’”,还有15.81%“既不是‘社牛’,也不‘社恐’”。从交互分析来看,男性受访者表示自己广交朋友,是“社牛”的比例更高,为26.52%,较女性高出8.61%。00后受访者表示自己在熟人面前健谈,在生人面前“社恐”(28.68%)的比例更高。
在表示自己“社恐”的受访者中,46.38%是因为“生活轨迹单一,缺少社交渠道”;43.28%因为“沟通技巧不足,常常辞不达意”;40.18%因为“习惯网上冲浪,缺乏现实沟通能力”;35.75%因为“性格内敛沉默,不爱表达”;33.09%认为自己“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针对“社恐”群体,受访的“社牛症患者”也给出了一些建议,66.49%的受访者建议“‘社恐’们走出舒适圈,多参加活动,拓展社交圈子”;53.99%建议“接纳/克服自身缺点,建立自信”;53.36%希望“‘社恐’们多参加/阅读与沟通相关的培训/书籍,提高沟通能力”。
受访者戴先生告诉研究员,自己是名副其实的“社恐”。在三到四个人的小团体里面,可能比较能放开自己,但一遇到十几个人圆桌聚餐的场合,就失语了,不敢表达自己,妥妥成为了“社恐”。他认为,生活中确实很需要“社牛”来活跃气氛,自己也很喜欢有“社牛”朋友能够中和一下。在他看来,“社牛”最开始是从抖音开始火的,衍生到“社恐”,一开始看到觉得特别巧妙,特别有意思。这两个词成为热词也反映出现代人对社会关系的一些反思,人们希望这样的人打破固有枷锁,真实地展现自己,活出精彩人生。
年度计划:超六成受访者年初计划实现一半以上
这一年来,公众的年初计划实现了多少?超六成受访者表示实现了一半以上,其中13.99%的受访者表示全部实现,30.35%表示大部分实现,22.39%表示实现了一半。另有20.02%受访者表示计划仅实现小部分,6.95%表示基本没实现,6.31%表示没有计划。
与去年同题调查相比,2021年受访者计划执行力大幅提高,基本没实现计划以及没有计划的受访者比例明显降低。但00后受访者的计划执行力依旧较低,完成全部或大部分计划的00后比例仅为29.07%,而其他年龄段的受访者该比例均在40%以上。
受访者林先生表示,自己今年最想实现的目标已经达成,就是当消防员。“小时候的志愿是当兵,过部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我最终选择考消防员。今年成功实现,7月已开始集训。”林先生说,消防员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破防”瞬间也很多。“这几个月见过太多生离死别,有意外火灾现场,有跳楼现场……经历这些事情后,我觉得每个人要好好爱自己,不要做傻事,不然伤心的是在乎你的人。”
生活幸福感:超六成认为家庭和睦程度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总的来说,公众2021年是否过得幸福?80.17%的受访者给出肯定的答案,表示幸福的比例较2020年同题调查提升22%。其中45.2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幸福,34.92%表示比较幸福。
问及过去一年影响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家庭和睦度选择比例最高,为61.52%。在连续六年的追踪调查中,家庭和睦度有五年都是影响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可见其重要性。其次是人际关系融洽度,50.27%的受访者选择此项,重要性较前两年有明显提升。排在第3至第5位的因素是个人发展前景、收入存款与健康状况,占比均超过四成。
数据分析还发现,不同年龄群体眼里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略有差异。70后受访者认为人际关系融洽程度是影响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占52.24%,其他年龄段的受访者则更看重家庭和睦程度;至于排在第二位的幸福感影响因素,受访70后为家庭和睦程度(47.76%),00后、80后认为是人际关系程度(分别占53.88%、52.00%),而90后则认为是收入存款(48.73%),60后则认为是健康状况(61.11%)。
80后受访者默先生表示家庭和睦度对他的幸福感影响较大。“我和前妻在去年协商离婚,今年4月正式办理完手续。”默先生表示,前妻患有抑郁症多年,默先生试图提供帮助,希望她接受专业治疗,她却长期拒绝就医,影响到夫妻感情。“她经常晚上看动漫看到凌晨一两点,而我第二天还要工作,根本睡不好,后来我们就分房睡了。”默先生说,这样无法相互理解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幸福感。
对受访者林先生而言,健康状况是影响自己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成为消防员前,他曾做过服装销售、婚礼策划等工作。之前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期睡眠时间只有4-5小时,导致他身体出了问题,精神不佳、皮肤发黄、满脸痘痘,生活幸福感显著下降。加入消防队后,林先生的作息时间变得非常规律,加上看医生调理身体,目前健康状况已有很大改善。
2022期许:七成半受访者对新一年的幸福生活有信心
2021年即将落幕,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展望2022年,75.23%的受访者对来年的幸福生活有信心。新的一年里,受访者定下了哪些小目标?42.32%的受访者希望升职加薪,39.40%计划坚持锻炼/健身,34.46%希望学习进步/考上心仪院校,22.58%打算工作跳槽或自主创业,21.02%打算外出旅游,20.75%希望能脱单/结婚,17.92%准备买房,14.90%计划买车,14.44%计划生儿育女。
新一年,有梦想也有压力。40.86%的受访者认为明年主要的压力源将是繁忙的工作或学业,39.49%认为是存款不足,35.19%是工作/求职面临困境,25.50%担忧自己/家人身体健康,22.58%的受访者表示找不到未来发展方向。此外,还有两成左右的受访者担忧明年疫情持续反复、育儿负担重、尚未脱单或被催婚以及赡养父母压力,另有1.65%的受访者认为明年没什么压力。
交互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群体面对2022年的压力略有差异。受访的00后对学业繁忙(62.02%)与找不到未来发展方向(36.82%)两点压力更大,90后对存款不足(43.46%)与工作/求职面临困境(40.93%)压力更大,80后对工作繁忙(26.36%)感到更多压力,70后对育儿负担重(28.36%)感到更多压力,60后对疫情的持续反复(38.89%)、自己与家人的身体健康(33.33%)感到更多压力。
结语:
2021年仍是充满变化与不确定性的一年。从调查结果来看,被疫情按下暂停键的公众生活逐渐重启恢复,与去年同题调查相比,更多人在事业学业上有了积极变化,收获了爱情、亲情以及友情,更重视健康,珍惜生活。但数据的另一面,仍有不少受访者面临事业学业的困境、家庭情感的变故以及身心健康困扰。 个体生活与心态也反映出社会状况与群体心理。纵观课题一年来的调查,我们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展现职场生存现状与职业群体面貌,了解在粤的港澳青年对大湾区的认同度,挖掘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态度,探寻退休老人、老漂族群体生活与心理需求,揭开尼特族的内心困境……一份份数据与采访背后是一个个鲜活、有态度的个体,是面对生活不易仍砥砺前进的面孔,最终汇成映射时代特征的画卷。
在新的一年,南都民调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课题将继续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情绪,通过民调数据与深度访谈,呈现时代变迁中各类群体的精神面貌。
调查概述;
南都民调中心于12月17日至26日期间,通过网络调查与街头拦截访问结合的方式开展本次问卷调查。调查共回收1094份问卷样本,其中男性受访者占51.01%,女性占48.99%;从年龄分布来看,00后占23.58%,90后占43.33%,80后占25.14%,70后占6.12%,60后占1.65%,其他占0.18%;
从职业类型来看,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员工占10.42%,企业员工占34.28%,企业老板/管理层占6.76%,个体经营占11.33%,自由职业占10.42%,全职妈妈/爸爸占1.46%,在校学生占20.57%,无业/待业中占3.11%,已退休人群占1.10%;
从收入情况来看,13.89%的受访者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21.02%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33.91%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间,14.35%月收入在10000-15000元之间,4.75%月收入在15000-20000元之间,3.11%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没有收入的占比为8.96%。
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文轶然 麦洁莹 涂长芳 沈红媛
实习生 向子欣 翁婉婷 陈子颖 温依庭 杜美玉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
这份关于社区幸福感的调查报告,是由多动症孩子指导完成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您觉得您或者您的家庭幸福么?”……视频里的孩子们大方地说出自己对幸福的感受,而将镜头对准他们的恰恰是社区的一群孩子。
两年前本报记者报道的《多动症学生逆袭参加国际科创比赛》的凯文如今长大了,今年念初三的他和另一名同样患有ADHD症(俗称多动症)的高中女孩JOJO一起,在今年暑期,帮助社区的十几名孩子完成了这份社区幸福感的调查报告。据悉,在此确定调查主题和方式的过程中,这些孩子们还得到了清华学子们的协助。
// 多动症中学生为小学生支招 //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凯文和JOJO患有ADHD症,清华经管学院的大二学生曾子青很难想象眼前和自己交流的两名中学生是多动症患者。他们思路清晰地介绍了去年撰写的《关于推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可持续支持系统提案》,这份提案在团中央组织的2020全国青少年模拟提案征集活动中,被纳入全国评选。
本意是调研特殊群体社区关怀情况,聊着聊着,凯文无意中说起最近正在协助新华社区的一群孩子打算做一份调查报告,但主题还没有确定。
“你们社区有哪些特色道路景观?有没有特别的社区氛围?”在曾子青的启发下,凯文突然想起社区里有一条路是幸福路,不如做一个主题是幸福的调查。
确定了主题,凯文和JOJO与几位清华学子开始了头脑风暴。因为有过去年自己开展调查的成功经历,这两位中学生与大学生的交流非常畅通。曾子青告诉记者,最后,他们还提出了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孩子们可以根据街道的历史建筑和特色地标进行调研。希望通过街道特色让居民感悟到独特的社区文化氛围,从而形成对社区建设的归属感、幸福感。
很快,这项调查启动了。但具体怎么确定主题、怎么调查、如何制订问卷,一切还是未知数。虽然课业很忙,但凯文和JOJO还是抽空参加了PBL幸福工作坊得到第一次活动。他们和社区的一群小学生一起,就幸福这一主题达成了共识,还分享了如何设计问卷的技巧。
“如果是我接受访谈的话。我会给自己的幸福感打8分。”从一名十分担心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妈妈,到为孩子感到骄傲,这几年凯文妈妈孟莉莉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告诉记者,这两年来,凯文不仅主动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如今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好,学习成绩不错,理解力也得到了学校老师的认可度很高。通过社区融合,提升了自驱力。
// 调研的同时,孩子领悟了幸福的涵义 //
调查正式启动后,社区的十几名孩子兵分几路,把自己的身边人作为调研对象。江宇浩同学调研了自己的弟弟、爸爸、妈妈和同学,对爸爸打10分感到很意外。江宇浩告诉记者,在访谈过程中自己非常感动。“我爸爸是开店的,平时很忙,脾气也比较急,有时候我有问题请教他,他都没空回答。我本来以为,像我爸爸那样的,幸福感最多只能打5分,但他给我的答案是10分,这太让人意外了。他还和我说‘只要家里平平安安就是幸福’,这句话让我很感动。”
第一次当拍客做访谈,小江也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因为家里是开店的,场地不是很大,给拍摄带来了限制。此外,拍摄时杂音很厉害也让他感到十分头疼。但让他感动的是,爸爸费尽心思在网上为他下载了一个降噪软件。“这与我印象中的爸爸差别太大了。以前他辅导我作业的时候会火冒三丈,这一次我真的是幸福感爆棚。让我感受到了爸爸对我的关心和在意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小江还透露说,在访谈自己弟弟和邻居哥哥时,他们都没有讲大道理,“朋友高兴”“不用写作业”等都可以成为幸福的理由,原来幸福其实很简单。
李钰宸同学对自己的外婆、妈妈、同学、邻居家的哥哥和妈妈分别做了调研访谈,甚至还调皮地“访谈”了一只狗。访谈中无论外婆,妈妈或是邻居的妈妈的反馈均是:幸福都建立在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学校之上。在访谈过程中,指导老师巴老师告诉孩子们,大人们对于孩子们的期望可能在无形中给孩子们增加了小小的压力。大家既把它们当压力,又当动力。
冯毓琪同学在访谈中特意向受访对象提问“什么时候觉得不幸福”和“觉得不幸福的时候是如何发泄的”。孩子们的回答普遍是“受到爸爸妈妈批评的时候会觉得不幸福”。此外,她还关注到考试成绩也是一个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巴老师觉得,冯同学能想到这个有哲学意味的问题非常棒,她认为幸福和不幸福是相伴而生的,幸福是我们期待的一种状态,但是我们也要接受不幸福甚至悲伤、挫败的时候。只有学会面对那些不幸福的时刻,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能力。就像生病的时候其实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要好好休息,而不幸福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要生活得更好,我们接受了它,才能更好地去拥抱灿烂的阳光。
// 高达6成社区孩子感到“非常幸福” //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孩子们纷纷提交了自己的调研视频,并开展线上调研,最终收集了674份调研问卷,形成了新华路街道儿童友好社区调研分析报告。
调研结果显示,生活在新华社区孩子们普遍的幸福度较高,“非常幸福”占比62.11%;关于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大部分人的感受是比较正面的。在负面的感受中,占比最大的是“我不能集中精力做事”;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的占比42.52%;孩子们导致心理压力的最大原因是学习压力。其中,学习压力受压程度“很大”和“较大”分别占比9.94%和40.94%。
根据这些调研结果,由专欣少年和社区妇联部门发起的儿友好“新”声音儿童议事会的小小议事员们针对三个议题分成3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邀请大人们也一起加入了讨论的阵营。
第一组讨论的议题是“电子产品的使用”,孩子们表示应该把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希望爸爸妈妈能进行监督,并且提议街道能够组织一个小队,组织孩子们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进行调研,从而加深孩子们对电子产品好处和坏处的了解,更好地控制好使用时间和内容。
第二组针对“不能集中精力做事”的议题进行了讨论,孩子们表示环境的干扰会影响到集中精力做事,建议学校能够安装空调,适宜的温度会让孩子们提高上课专注力,并提到希望社区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环境噪音,提供一个更安静的生活环境。
第三组的议题是“关于学习的压力”,孩子们反应现在学习压力确实很大,非常欢迎现在出台的"双减”政策,并且期待能够有效减少孩子们面临的压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相关问答
急求一份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 调查报告 _作业帮[最佳回答]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可贵,可我们的生命也是非常脆弱的,任何一点点伤害都可能造成生命的残缺和终止.因此,生命的延续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
写一份与春节有关的 调查报告 ?地方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也是老百姓最重视的节日。那么如何过这个年呢?千百年来的...地...
长沙为什么连续多年被评为幸福城市?201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日前出炉,长沙连续11年上榜尤为引人注目。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共同举办的这个评选,以充分而严谨的调研...
你认为拥有房子就是拥有幸福吗?拥有房子,放在过去只能说是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窝,有了栖身之地。房子可以是庄园也可以是茅屋,只要能居住即可。虽说大家也是忙忙碌碌,但主要是为了吃饱饭,...
你觉得寿命长短与是否幸福有关系吗?即幸福感。所谓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因此,是否幸福,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是否拥有...
怎样看待一些女权主义者?JohnLennon在歌曲Woman中耳语”Fortheotherhalfofthesky…”(妇女能顶半边天)导语:在中国谈及女权主义,总会有人投以异样的目光。这与咪蒙、ayawa...
求现成的幼儿园实习 调查报告 1000字以上的,急..._求职实习_...实习生活,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一个幼儿教师的工作,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除了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外,如何做好与保育员、其他教师...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 写什么?怎么写?大学生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目的:了解社区服务情况,锻炼自己,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形式:深入社区,与社区人员攀谈,做调查地点:杨林湖社区...大学生社区服...
社区网格化管理汇报材料?社区噪声调查报前言:人群拥挤,交通繁忙,商品交易,吵闹的娱乐和各种应酬宴会造成了城市生活的喧哗景象。早在古罗马时,因货运马车铁轮压在铺石路上...1.所属...
夫妻之间的秘密能诚实吗?你有木有过把新买的衣服裤子上的标识藏起來,那样你的直系亲属就不清楚你花了好多钱?或是你碰到了初恋却对自身的直系亲属坦诚相待?假如是,请记牢,并非你一个...